26日,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二次审议。《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二审稿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物业管理责任,规定物业公司应积极落实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应急措施。(2月27日《新京报》)
相较于一审稿,二稿内容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法制委员会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内容为:“发生突发事件,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各项紧急措施,指导物业服务人开展各项应对工作。物业服务人应当按照要求服从政府统一指挥,积极配合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落实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应急措施。”此意味着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物业公司落实上级要求的相关应急预案和措施,属于法定责任而非道德义务,具有鲜明的强制性。
《**************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各方在突发事件应对时的主体责任有着相对明确的规定,即便没有明确的规定,紧急状态下的兜底条款,也可以避免出现责任真空。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小区防控具有“最后一公里”的地位。在全民“防疫”的态势下,物业公司在防控预案、员工管理、疫情宣传、出入管控、重点消杀、物资保障、配合隔离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中一道坚实的防线。在社区等基层组织力量不力的情况下,物业公司成了重要的补强,既是社区和业主的桥梁,又是小区防疫线上的控制阀。
很多地方把物业行业纳入了防控体系,明确物业公司承担本小区所有的防控责任,包括对重点疫区人员的跟踪回访、人员情况的摸排、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服务、组织更多的力量进行24小时值守等。这其间很多事项超越合同和法律责任边界,在没有物管公司的老旧小区,这些措施大多由街道和社区调度力量落实。透过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物业管理行业在突发事件中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呈现,其半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充分彰显了其高能和高效的优势,为筑牢基础线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北京在此次物业管理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增加物业公司在突发事件时的管理责任,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法无授权不可为。管理责任的法定化,有助于解决法律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让物业公司在实施相关防控措施有着明确的责任依据,可最大化消除其遇到的阻力,减轻工作上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干扰;其次,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在履行公共责任的时,也应获得相应的权利加持,比如获得特殊时期的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或者享受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减轻由此造成的营运成本压力。
物业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责任法定化,意味着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当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并获得包括经费补助、物资保障等对等权利,进一步强化各方联动和整体协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责任法定化赋予了物业服务企业在基层治理中的新角色,对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方面,是一种极大的补强,既有助于物业公司因担负更多公共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形象,又有助于社区多主体治理体系的功能发挥,助力破解物业服务行业服务职能单一,角度定位模糊,参与社区治理错位等困境,是实现善治愿景的善策,具有破题之义,值得探索与推广。(文唐伟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绥安街道办事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