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在1月份的三届二次理事会视频公开,马云全程犀利。他希望未来能把马云公益基金会打造成公益界的黄埔军校,为NGO输送人才,把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带出去。
公益基金会的理事会属于决策机构,召开会议的目的在于研究重大事项。以马云公益基金会为例,其组织章程第十二条明确,理事会行使职权共有十项,如决定重大业务活动计划,包括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计划; 审定年度收支预算及决算等。公益组织的决策机构在召开会议时,因涉及到比较敏感的信息,通常会采取的闭门会议的形式。层级管理的模式下,连其未参会的内部人员都很难了解到会议的信息,外部就更鲜有机会洞悉整个过程。但马云公益基金会却在2019年开始,打开理事会大门邀请外界旁听,会议过程全程录相公开并发布到网上,接受社会监督。这种做法,无疑开创了公益透明风气的先河。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但更是一种主动走出去接受监督的尝试,“公开办公益”的导向值得充分肯定。公开透明是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命线。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创造条件接受外界监督,反之,若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真实,外界就很难实施有效监督,既会增加公众对暗箱操作等行为的合理性怀疑,也会给某些违规现象提供方便。近年来,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负面事件,造成了公益组织公信力的极大下滑。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度的降低,也影响了其参与公益事件的热情,使得公益作为“治愈人类和世界的良药”,其功能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实施了社会第三次分配模式,能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行扶贫济困和弱势救济,缓解不安、降低苦难和促进和谐。公益慈善组织绝大部分的收入和收益来源于公众捐款,承担着“替人花钱”的公共责任,其特征和使命都决定了公益组织必须恪守公开透明的底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规范化运作,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高度信任,保持旺盛的公信力。反之,若因暗箱操作等不透明行为让形象受损,公众信任度下降得越快,对公益慈善事件的伤害就越重。
规范治理和公开透明是公益组织公信力的两大支柱,尤其需要实现整个运作的公开透明。是全面彻底的透明,还是部分和有限的透明,在结果上会呈现出极大差异。GTI项目发布的 2015年度民间公益组织透明指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民间公益组织透明度平均得分仅32.44分,在财务信息和内部治理信息上的披露较少,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最近,因一些地方的红十会在防疫期间,出现了捐赠物资发放缓慢、分配不公等问题,再次引发了公众加快公益慈善组织改革的讨论。
从这一点来说,用视频直播理事会议打开了公益透明之窗,为提高公开透明提供了参照和示范,也回答了“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真正的公益不能靠一个人来做,而应当是所有人来做,通过公益事业来唤醒大众,是一个公益组织的最终使命。而要实现这个路径,就必须重新“定义公益”,改变时下公益组织内部专业人士少,缺乏专业投入度的短板,以公开透明为基础,用较高的报酬聘请和使用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提升公益组织公信力,鲜明导向激活更多人的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唐伟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绥安街道办事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