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根据《规范》,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材质应符合GB4806.1要求。公勺颜色宜为白色或类白色,且明显不同于自用勺,勺柄处印(烫)“公勺”字样;公筷颜色宜为红色或类白色,且明显不同于自用筷,公筷粗端印(烫)“公筷”字样。(3月14日《澎湃新闻》)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全国人民的卫生意识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常消毒,所有人都遵守着外科医生般的消毒流程,但还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筷子问题。
众所周知,受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人吃饭,还是亲朋聚餐,大家围坐一桌,夹菜、吃饭几乎是“一双筷子夹到底”。如果餐桌上有人使用公筷或公勺夹菜、舀汤,那势必会被认为是“嫌脏”而被其他人所“不齿”,或“指责”。有时候,明明知道“使用公筷公勺”更卫生、更文明,也往往出于“避嫌”而不得不“一双筷子夹到底”。
其实,在餐桌上“一双筷子夹到底”,这既不文明,更不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要知道,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性传播,当大家合餐围坐在一起,筷箸纷飞、觥筹交错之际,病毒就会趁虚而入,通过一个个餐盘、一双双筷子,传进在座每个人的体内。可见,“一双筷子夹到底”对用餐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是何等的危险啊!
因此,笔者以为,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无情“肆虐”,各地重提使用“公筷公勺”,无疑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传递文明”的需要,更是“呵护健康”的需要。
眼下,随着人们的文明意识和健康意识越来越强,餐桌文明不仅仅体现在诸多的小细节上,使用“公筷公勺”也是餐桌文明的一个体现。在餐桌上,夹菜用公筷,瓢汤用公勺,这既是健康、卫生的一种表现,更是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同时,这也是对他人尊重、负责的一种表现。
此次,江苏泰州市出台首个公筷公勺“使用标准”,包括公筷公勺的颜色、“公筷”“公勺”字样的标注等,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这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示范意义。这不仅让“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不会仅仅停留在纸上、嘴上,而且也让公众对“使用公筷公勺”的认识有了更深、更高的理解。这对推动全民“使用公筷公勺”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笔者以为,泰州的首个公筷公勺“使用标准”值得点赞,值得提倡,更值得各地借鉴和大力推广。
但愿通过首个公筷公勺“使用标准”的出台和推广,能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文明的一个“标配”,并引导广大民众一起行动起来,向不良的传统习俗发起挑战,从使用“公筷公勺”做起,向餐桌要“文明”,向餐桌要“健康”,从而一起乐享文明和健康。(文/廖卫芳 浙江省开化县会计核算中心)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