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民调中心在315前夕发起网络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仍有部分受访者放弃维权甚至从未想过维权。问及受访者未维权的原因时,71.43%的受访者表示维权程序太麻烦,42.8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价格不高不必维权,37.76%表示维权的话需要投入如检测费等额外费用。(3月16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维权日到来,消费维权又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就消费维权的现状,每年都会有类似的调查报告出炉,2019年融360《维度》联合腾讯财经的联合调研显示,2018年,91.6%的消费者都曾遭遇侵权,其中超半数侵权行为发生在网购领域,但仅有37.1%的消费者选择维权。在维权中,霸王条款成“硬骨头”,超6成消费者放弃维权。如今一年过去了,情况并未明显改观,基于维权程序太麻烦,维权成本过高,造成公众维权意愿下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渠道上讲,消费维权有诸多不同的方式,消费者也有不同的选择机会,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供了五种维权途径:协商和解、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但现实层面是,维权程序的麻烦且效果不好,造成维权成本十分高昂。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所言,当前维权通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企业不愿意跟消费者握手言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调解效率有待提高,消协调解能力也有限,而法院诉讼途径立案难、执行难。
消费维权难的困境,奔驰女车主坐在引擎盖上“哭诉维权”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几年前,曾有报道指出,如果消费者怀疑宝宝喝的奶粉里含有三聚氰胺,如果拿到专业机构去进行检验,做一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检就则需要3万元。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由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协商和解的第一步很难走得通,接下来的救济途径也大多成为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的时候消费者往往既“输了过程,又输了结果”。
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无消费者权益保护举证责任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仅有“医疗纠纷”和“共同危险”的举证责任倒置的特别规定,此意味着消费维权的举证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若消费者未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和收集到有利的证据,会极大降低维权的成功率。
综合来看,消费维权的难易程度,检验着社会治理能效的高低,是治理水平状况的另类评判。因而,破解消费维权困境,让维权变得轻松应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多管齐下不断完善消费者权利保护的措施与路径。
首先,在立法层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保护很有必要,这样可由单向努力向双向重视转变;其次,建立专门化的裁仲法庭或调解机构可成为优先选项,如此既可以提高解决的速度,又能达到公平裁决的效果,让消费纠纷判得下、可执行。再次,应对消费维权的渠道进行再救济,或者说是再评价。通过再监督或拓宽监督渠道,让既有的渠道增强主动性和能力性,也是破题的关键之举。最后,建立更严格的消费保护机制,尤其是强化对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的规范,是减少消费纠纷的基础工程。
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必须在推动外部环境改善,优化维权途径上更有主动性。因为只有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能力的增长,以“零容忍”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其他资源要素才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因为一个人只有不断争取权利,才会最终获得和拥有权利。(文/唐伟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绥安街道办事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