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枢纽、体育场馆、商业中心、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计1400余台,距离2016年8月上海372台的数字有明显上升,但上升速度和幅度缓慢。为此,翟骏等44位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市人大开展监督,推进政府加大AED的配置力度。(3月22日《解放日报》)
众所周知,AED就是自动体外除颤仪,是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救命神器”。而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在最佳救治时间“黄金4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概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概率将十分渺茫。
而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的人数估计为54.4万人。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亟须跟进社会公共急救体系建设,而配齐配足“救命神器”AED便是最好“救命办法”之一。
但据了解,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的AED数量仍有较大差距。比如:美国平均每10万人317台、日本平均每10万人235台、中国香港每10万人10台、中国台湾平均每10万人约17.4台的配置比例。而就拿国际大都市上海来说,目前AED也只有1400余台,人均配置比例远远不足。可见,我国的AED配置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这对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无疑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增设AED是建立公共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安全和文明发展程度。据报道,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通过相关法案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在10分钟内可获得AED;德国慕尼黑的每个地铁站都有AED设备。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超大型国际大都市,拥有众多地铁线、轨道交通站点、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游乐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急救设备的配置还远未跟上国际水平,这也凸显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存在诸多的“短板”。
此次,翟骏等44位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市人大开展监督,推进政府加大AED的配置力度,这无疑是两会“好提案”“好声音”。这对加快推进“救命神器”AED的配置,必定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当然,“救命神器”AED要“配足”更要“会用”。因此,除了加大AED的配置力度,还需加强AED救护知识的广泛普及,不妨通过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也能掌握AED的使用知识,从而确保在“紧急关头”能够“用得来”“用得上”。如此,“救命神器”AED才能真正发挥其急救的应有作用。(文/廖卫芳 浙江省开化县会计核算中心)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