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疫情防控逐步得到控制,全国上下抗疫的战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复工复产的节奏也已经慢慢在全国大地上展开起来。各行各业开始恢复了生产,被疫情影响的人民群众终于可以再次投入到生产当中。
3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政策以及稳定就业政策再次加码,为的是再次稳定民生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力度,从国家大环境的层面下力保就业稳定民心。
一是实施就业有限政策的财税措施,保障在疫情下的各类中下企业快速“回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更是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交通、餐饮、旅游住宿、娱乐等体验式消费行业影响最大,很多行业营业额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劳动力和物流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第三产业,这类行业中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5937.8万人,同比增长3.06%,且这个数字是在逐年增长的,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疫情的冲击下,二、三产业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就业稳定是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稳就业”“保民生”则就成为当前最大的挑战。
二是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大环境的疫情情况下来看,货币政策也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考验。金融战“疫”的战场同样也是风起云涌,疫情开始之初,央行开启了疫情的“应急模式”,连续在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和逆回购投放资金。超预期流动性投放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都显示了央行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来应对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在春节假期过后,中国股票市场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如期开市就是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政府有打赢新冠肺炎疫情,坚决维护好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全力保障中国市场的坚挺稳进的能力。
三是复工复产的有效推进。当前,复工复产的节奏已经紧锣密鼓的得到展开,各级各部门正在出台积极稳妥的群众就业增收、有组织输出等政策措施。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挤压的问题,主动思考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思路,采取“一对一”的产销对接方式,开通产供电话,支持电商线上销售、“互联网+农户”的新型模式,直接开通农户与消费者的直通环节,避免了疫情情况下多人接触而产生的防护问题。
同时,推行线上公共就业服务,整合相关部门的力量对有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外出务工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鼓励各类社会民办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支持各类企业和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线上培训的方式开展岗前培训、“以工代训”、企业新型学徒培养,并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外出务工的人员,更是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采用“一车一策”、专项劳务输出、“点对点、一站式”的直达运输、包车直送务工地点的措施,免除车费和一切相关费用,对受疫情影响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全力保障就业人员疫情后尽快的得到就业保障,无疑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给全社会打了一剂最最稳定的强心针。
四是云上招聘缓解就业压力。在面对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也让就业充满着变数:一方面,企业复工复产,完全恢复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当史上最多的毕业生涌向市场,是否有岗位匹配,一切都未知,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难”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和紧张。“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坦陈,受经济下行和突发疫情双重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
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在政策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想办法谋出路,应运而生的“云招聘”“云面试”不仅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也成为一般求职者的求职的一个重要渠道。视频面试替代传统线下面试,加快了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交流的速度,破解了企业复工复产招工难,务工者外出寻找就业机会不变的实际困难,足不出户完成双方聘、寻双方的需要,成为当下恢复经济的一种刚需。各地区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信息、求职技巧,确保求职毕业生合理期望下的充分就业。困难只是暂时的,共度时艰同舟共济才是上上之策。
保民生方能聚民心。我国提出越来越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举措,扩展社会民生领域的需求与规模,在“减”、“稳”、“扩”方面实现稳定增收的社会民生效果,细致优化管理,群策群力做好人民的好“管家”,坚实的保障让人民放心。疫情是一场对中国人民的考验,历史证明,我们的国家经得起考验,这如同浴火重生一般,未来的中国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道路上昂首阔步。(文/罗瑞 贵州省镇远县都坪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