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这是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客家民居里,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充分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明显的文化特征。这里,笔者不想对客家人的民风民俗进行解读,只是对这副对联产生了些许兴趣。联语中的“勤和俭”是持家之道,“读与耕”为事业之本,一个家族如此,方得以兴旺繁荣;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勤”是立身之本。民族要兴旺,国家要富强,靠的就是国民的“勤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勤奋”的精神。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领路人的广大党员干部们,更当以“勤”自勉,落实到行动上。古人曾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茅以升却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更加完善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内涵。萧伯纳在解读“天才”时,认为“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也凸显了“勤”在成就“天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当前,各级基层干部被推到了地方发展的“风口浪尖”,更当牢记“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古训,在工作中享受“勤奋”的快乐。
“俭”乃守业之根。“鸟往高处飞,水往低处流”虽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但阐述了一个道理:人,总是要往“上”追求的,包括生活和地位。所以,在物质条件稍好的时候,往往就会忘记贫苦之时。从近年落马官员们的“忏悔”中,似乎都谈到了生活的腐化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一旦“奢”了,几乎就难以自拔,在背离人民的路上越走越远,真应验了那句“成由节俭败由奢”。因此,古人告诫我们:“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懂得节俭的干部,会带出一方节俭的百姓,“勤”的事业才留得下,守得住。
“读”为创业之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中折射出古人对“读书”的重视。不错,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素养、人生追求都和读书学习有太大的关系。民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俗语也告诫我们,如果不读书,“富裕”就失去了价值。一名领导干部,要想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那就一定得多读读书。读经读史读领导名篇,读诗读词读百科知识,将“读”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有时就像有神助一般,不经意间就把领导素养提高了。因此说,要创业,先读书。那些可读的书中,可以提升出一种正气,一种才气。书是无尽的,我们的事业也是无尽的,只要多读,那创业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耕”是发展之基。“民以食为天”,“耕”在古人心中就有无比神圣的地位。“天下耕读最为本”,“读”解决思想素质问题,“耕”解决物质需要问题,二者不可少也。毛泽东同志早年说过:“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无粮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确实说到了发展的点子上。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村的发展,“三农”问题成了政策的焦点。党中央关于选派“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入基层的决定,就是是为了发展农业,稳固根基。根基稳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的古训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们,倘能在“勤”、“俭”、“耕”、“读”这四个字上下足功夫,且用得恰到好处,那就会干劲十足,先锋模范作用自然就发挥好了。因此,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牢牢记住“立身守业‘勤和俭’,创业发展‘读与耕’”,并用以随时自勉,则会走出一条从涵养德行到立志修身再到家国情怀的光明大道,一路向着诗和远方。(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