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学季,劳动教育又一次被重视。
按照新课标,劳动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不让孩子劳动;有些怕孩子干不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掌握……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弱,甚至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个人认为劳动教育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教育首先是传授学生具体的劳动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技巧。比如收纳物品就是一门学问,老师可以在课上先介绍整理的顺序,进而示范如何将衣物折叠整齐等具体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比如,向孩子教授常见食物的制作流程、烹饪技巧,家庭常用器具的使用技能、安全常识等等,并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孩子动手实践。只有亲身参与、亲自动手,让孩子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自理能力。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当下,家庭的劳动教育也很重要。家务,是家庭中最自然的劳动场景,也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最日常、最简单的方式。因此,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从做家务开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自立能力,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生活习惯,从小热爱劳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劳动、感知生活,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同时也更加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塑造健康人格。
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体验过农民耕种的辛苦,才能理解为何要珍措粮食;经历过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辛苦,更能明白为何要爱护环境;在家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炒菜做饭,更能体谅家长操持家务不容易,少一些对家长的抱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当引导学生懂得: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安居区玉丰九义校 蒋金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