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迈向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首个“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的出台,再一次向乡村振兴发起勇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要靠人才来发展,文化要靠人才来振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化,组织要靠人才来强健,必须保障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迈向新局面。
做好产业振兴,激发富裕乡村“动力源”。可持续、有后劲的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源动力,唯有把乡村产业做好,农民群体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乡村才能兴起来。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一地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拒绝在同质化消耗中无效竞争,避免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低下的效率。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农业总就是乡村的主体,要把农业农村资源用在农村,把收益留给农民。
做好人才振兴,组建智慧乡村“智囊团”。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最大的底气。乡村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长期以来存在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人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打造一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人才在乡村扎稳根,带有“乡土气”。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让我们的返乡人才愿意来、主动来。发挥好乡贤带动示范作用,有一份力,发一分光。
做好文化振兴,共兴文明乡村“博物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振兴赋予乡村振兴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撑,也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幸福感的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强大力量。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依恋,并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快乐奉献。
做好生态振兴,绘就绿色乡村“山水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乡村振兴是可持续的振兴,是福泽后世千百年的振兴,绝不是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振兴。要在绿色生态的大环境下,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映衬。
做好组织振兴,引领党建乡村“主心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长久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保障”。要持之以恒地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组织成为链接广大农民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丰富党组织与群众之前的流动性和关联性,既要有组织,更要组织带得好。要建强一支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党的干部。作为组织振兴的关键践行者、带动者,基层党组织书记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敢抓敢管、善作善为,把党的事业推进到最后一寸。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耳月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