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来源:中国政府网)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劳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更深远的发展打好基础。
目前,学生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劳动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在劳动中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张相符。毫无疑问,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的多,主动为班级集体做事的少。“劳动创造了人类。”试想,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还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
为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一是全员参与的校园劳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是上好劳动课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的基本途径。寓劳动教育与德育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三是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劳动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蜜罐中长大的孩子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待遇,对粮食、衣物和学习用具随意浪费丢弃、不会洗衣服、花钱无节制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只有让孩子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劳动的可贵,养成勤伦节约的好习惯和坚强的劳动意志,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
总之,充分发挥劳的动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真武小学 刘准)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