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女生节”和“3.8妇女节”,3月满眼是“女神”与“女王”的狂欢。
3.8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与国际和平日,是一个为女性争取呼吁职业机会、平等、自由、尊重的节日,这个节日的出现是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路上的一个里程碑。3.7女生节,是淡化妇女节原本的含义,把中性的妇女一词当作贬义词来对待,替换字眼以示“尊重”,正是在向“女人老了/结婚了就贬值了”的物化女性的腐朽观念妥协,本质上是对女性的侮辱。
传统妇女节,表彰在不同领域的杰出妇女,给于这些妇女的称号有“优秀女干部”“‘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五好文明家庭”等。从这些称谓看,妇女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应得的一种肯定和尊重。这些尊称看重的是妇女的付出与社会效果,是与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相吻合的。
进入商业社会,妇女逐渐被美女取代,现线上的电商与APP仿佛告诉我们:沉浮于打眼的价格标签和廉价的煽情辞藻之间,你过了一个假的“国际妇女节”。没错,这个节日除了买买买,似乎就剩下吃吃吃,加之粉色撩人的“她文化”——这个节日,今夕何年?
此外,众多商家的宣传营销也让女生节像大多数的的节日一样,转变成了“消费日”。其实,这是“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分化——显然,商家谈“女生”或者“美女”更能促进消费。例如:3.7元KTV、3.7元电影票、女生节减免等商业活动。“她权益”让位于“她经济”,商家借着节日刺激消费欲,新媒介与社交软件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绑架。女权的进步、女性的力量,反倒湮灭于物化女色的五迷三道里。
在各大学中“女生节”也渐渐流行起来。我觉得流行起来的原因,是多数人认为“女生”比“妇女”听起来年龄较小,没有结婚的不应该被称作妇女。商家为了迎合女性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于是为“妇女节”冠上“神”“王”的名号。这其实是对“妇女”的错误理解,“妇女节”设立最初的目地是为了维护女性的权利。
“3月7日女生节”的初衷是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3.8妇女节”的初衷是争取女性解放、追求两性平等。其实,两者的本意都是关爱和关心女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女生节”、“妇女节”也将赋予更多新时代的内涵。只有不忘初衷,才能让这两个节日更有意义。(遂宁市船山区总工会 宁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