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
“科技”注入“新活力”,让农民更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振兴乡村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农民富则中国富,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增收致富奔小康,走实共同富裕之路。要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畅通互联网“电商”通道,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售后“全链条”服务,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提高职业农民职业荣誉感,培育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懂网络的新型职业农民,多方位提升职业农民收入,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探索新型农民致富渠道,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周边城镇辐射驱动作用,做到以点带面、以点带线、多位驱动。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挖掘农业内部致富增收潜力。
“产业”释放“新动能”,让农业更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一直以来,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育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于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而言,粮食产业必然是战略产业,粮食安全必然是国之大者,不能有任何含糊和马虎,要想将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稳、端牢在自己手里,要依靠发展农业现代化,走好质量兴农之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要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产业发展要不占耕地、不影响农产品生产,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发展农业,让农田变良田,引进信息化管理耕地、规模化节水灌溉、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解放人力,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发展智能化农业。
“生态”引领“新征程”,让农村更美。“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是对打造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要坚定不移地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整治建设,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等等,逐步形成共治共享的环境卫生治理格局,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惠民的新发展理念,产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严禁因只顾发展产业而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公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好乡村振兴规划,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共同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贵州省兴仁市统计局 聂福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