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央视“3·15晚会”看中国粮食安全
2023年的央视3·15晚会“第一枪”指向了事关群众食品安全领域的“钱袋子”,焦点指向了假泰国香米。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在调查中,共有安徽寿县永良米业、合肥市香王粮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市楚丰工贸有限公司、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遭点名,其中仅安徽省就涉及三家企业。(上游新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央视3·15晚会让人们再次聚焦自己的“口粮”安全,时刻担忧。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天大的事,他影响着人身体的健康,关乎着人的生命 。“口粮”安全以农为先。从2004年到2023年,中央连续二十年把“三农”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显示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财经头条)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共产党员网2022年12月23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反复延宕,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如何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如何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监管方式单一,执法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科技化的监管设施配置不全,导致监管效率不高,大数据应用水平落后。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迫在眉睫。”史贵禄建议,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对种子、耕种、购销、储藏等进行规范,全面推进粮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法划定基本良田范围,提高优质土地补偿标准,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科技增产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制定新增千亿斤粮食“路线图”。“护好地、种好粮,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如何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冯永忠建议,要制定新增千亿斤粮食“路线图”;加大关中、安康盆地、汉中盆地粮食主产区“非粮化”耕地退出力度,挖掘粮食产能的耕地资源潜力;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夯实粮食产能提升的地力基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计划,向科技要生产潜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挖掘粮食产能潜力;加快对陕北、黄河三角洲、渭河流域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修复和治理,加大对陕北榆林矿区退化耕地的生态修复力度,挖掘粮食产能提升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耕地基础建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健全耕地质量和配方施肥数据库,制定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发挥科技优势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目前,世界上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已进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我国种子市场潜力大,但种子产业发展较晚,市场竞争力较弱,对粮食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徐永林表示,要加强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加大对种子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种业市场秩序。
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同时,重点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仓康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为促进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繁荣稳定,做出粮食安全的应尽之责、应付之任!(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 曾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