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化发展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虽然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在这两个百年的交汇之际,在新冠疫情肺炎病毒刚刚实行“乙类乙管”之际,在全国上下都卯足力气拼经济、搞建设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守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红线,把牢绿色发展方向不偏航、不失速。
紧盯环境质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确保民生福祉不下滑。自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以来,全国各地归乡的心迫切了、返乡的车辆增多了,伴随而来的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大增、中重度污染天数和区域的大增、城市可见度的下降。自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以来,经济渐渐回暖,拼经济、搞建设加速推进,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执法监督难度激增、精细化管理难度激增。经济、环保两条腿,只有双腿健全方能步履稳健,方能行稳致远。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之大者”深刻内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发展中关注、在建设中叮嘱,实现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坚持绿色共生,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举措确保绿色发展不停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方式。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两山”故事在大江南北传颂。河北的绿宝石塞罕坝是现如今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人工林林海,从上世纪60年代到如今,它实现了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标杆。党员干部要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确保绿色发展不停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健全制度保障,用“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萌”的方式确保四梁八柱不落空。过去十年来,我们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制定、修订了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制度。虽然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细化制度保障,用“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萌”的方式,堵住生态环境保护漏洞,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大局观,用好执法、监测、审批三大抓手,确保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落实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陈宝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