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型。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1年,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22年初鼓励育龄夫妻勇敢生三胎。我国的生育政策从改革开放之初严格限制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经二孩政策发生转向,目前全面进入鼓励生育的三孩政策时代。
但,2022年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为什么不生了?为什么政策在不断转向和放开,而生育率仍没有显著的提升?我认为有三个原因:“收入有限”“时间稀缺”“观念难改变”。说白了,想要生养孩子,必须:有钱且有闲。
花费支出太大,养不起。“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生活无忧才会有生育意愿。生养孩子,从十月怀胎到大学毕业,存在养育、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成本,生一个开销都很大,更何况二胎三胎。而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大多数父母都相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是日常吃穿用度,还是课外培训辅导,都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这些,都需要钱的支撑。
各地如山东、广东等省都率先出台了较多的补助标准,这类以生育补贴作为催生人口增长的手段,充其量也就如同你在菜市场买了一条鱼,老板笑着送你一根葱的层次,没能过多的提升育龄女性生孩子的意愿。
时间精力有限,带不了。育龄期的成年人,多处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忙、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没时间陪伴照顾孩子、没时间辅导孩子作业、没时间带孩子去培训班,无法平衡家庭孩子和工作。尤其对女性来说,职场处于弱势地位,生育孩子有极大可能影响职场发展,女性对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这,也影响了生育意愿。
新旧观念深入人心,难改变。感情上,坚持了多年的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已经深入人心了,以前人多饭不够吃所以提倡计划生育,现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够又提倡三胎。多年来,计划生育灌输的理念让人有一种感觉就是:“人是社会的负担,是消耗粮食的经济作物”,现在又提倡多生,难免有些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那么多吃饭的嘴,多烦人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但也许在有些老百姓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客观上,不只是中国,全世界工业国都是如此,越是城市化的地方,人口就越下滑,城市化意味着基本需求价格更高,让人更多精力放在养活自己上,而且男女都有了受教育机会,更多的女性觉醒,不愿意再成为生育工具,因为生孩子会影响她们的职业生涯。学历越高的女性,生育意愿也越低。传统上“生孩子是女人天职”这种观念,也变成一句让受教育的人笑掉大牙的话。
“如果繁衍让人类感到自己的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自己的后代也没有好日子过,那么,即使繁衍是天性,也可能会被扭转。”鼓励生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牵扯的面太广,尤其是国人,一直有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当这种文化逐渐消失后,很难再恢复正常了。
那,到底怎样大家才愿意生?2023年1月31日,四川率先取消生育登记的婚姻限制,显然这一措施能极大释放非婚女性们的生育潜力,即便官方极力否认新政策是鼓励非婚生育,但从客观上来讲,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激励非婚夫妻的生育意愿。从中国的户籍登记制度的过往经验来看,这事是好事,不受婚姻限制的生育登记,完全扫除了没有爸爸实名的孩子们的落户障碍。
但从长远来看,提升全国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大工程,绝不是一两个新政的发布就能使之奏效。毫无疑问这个新政的出台是好事,但一味地出台新政,不是去关注人们的切身需求,再多的政策红利也终究于事无补。
解决人口结构老龄化,提升国家人口质量,归根究底,现在只能是解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如能在养老、医疗体系保证、小孩们的供书教养、人们的住房刚需等各方各面都有充分的保证基础下才能完成。让育龄人群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起他们的生育积极性。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关注育龄人群的切身需求。出台这些颠覆中国传统观念的新政前,首先要关注人们切身需求,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上,优化配套服务生育的支持政策,支持育龄青年“敢生能养”减轻育龄青年孕育、生育、养育、教育的经济成本负担。比如:发钱补贴,多生多得,累进递增;减免税费,出台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免税额度;住房优待,免费或优惠提供住房、提供优惠住房贷款、房租补贴、住房分配优先权等。
二、加强保障女性的相关权益。女性是拥有生育权的主体,加强对女性健康的保护和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妥善解决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也是鼓励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可以通过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职位共享等方式,帮助育龄女性平衡生育和工作、“母职”和“工职”之间的角色冲突。
三、价值观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宣传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极力剔除大多数人不愿意多生增加负担的不良观念。孕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延续,这种孕育之美,是生命之美、更是人性之美。母亲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建立社会尊重生育的价值理念,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增强家庭中性别平等意识,构建健康的生育观。
提升生育水平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需要久久为功。鼓励生育的政策或许在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生育观,我国就能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 刘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