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11高校毕业生靠“收破烂”月入五位数引发网友热议。当事人黄女士称,2018年毕业后换了三四份工作,去年8月因不想再重复机械性的工作开始创业“收破烂”,最初也怕被歧视,但后来认识到这些不重要。她说,不该让学历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希望大家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3月21日九派新闻)
其实,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的报道并不新鲜,先前就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比如:浙大毕业生种杨梅,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海归博士当汽修工人……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觉得收破烂、种杨梅、卖猪肉、当汽修工人等工作是丢人的,或是“大材小用”,而是他们充分认识到,不管是浙大、北大、清华毕业生,还是海归博士,都应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当前社会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收破烂、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都是需要人来做的。而我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从来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业经验。而一定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发挥其所长,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择业观也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再把进机关、进国企当做唯一的择业标准,继而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放弃所谓的“体面”职业,而去选择收破烂、种杨梅、卖猪肉、做保姆、汽修工等等所谓不太“匹配”的职业。这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择业观念的转变。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固然有就业岗位少、专业不对称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陈旧的就业观在作祟。有的大学毕业生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大学,就业就应该是“高大上”的岗位,而对于那些认为“掉价”“失面子”的职业却不屑一顾。择业观如此陈旧,怪不得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家坐等“啃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此,笔者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也是一种“就业示范”,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笔者衷心希望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能面对现实,改变就业观念,拿出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的勇气,勇敢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并在就业路上发愤图强,一路高歌,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