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牢牢的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要能牢牢的攥紧种子“芯片”,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国家远大战略意义的事;必须把种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关键技术的突破、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市场改革的深化上下足“功夫”,提升自身的育种技术和实力,才能确保国家种业安全,进而确保粮食安全,才能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提高科技投入和研发,掌握种子主动权。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目前我国主要作物种子供给充足,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已实现100%自给,玉米、大豆、诸多蔬菜品种也具备相当高的自给率;但部分高端蔬菜和畜牧产品却高度依靠国外进口,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类“种子卡脖子”问题逐步显现,甚至关乎国家安全。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又在于科技水平的提升;因此,要解决这类“种子卡脖子”问题,首要的就是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力度,建设种业创新平台,研发、配套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和高端智能装备,强化种业人才质量和培养,加强、加速种源“卡脖子”技术投入和攻关,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种业科技的自主发展打破对外依赖,握紧种子主动权,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种业要振兴,良种培育是关键。如今,种地选良种已成为共识,优良品种的选择对粮食高产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典型代表如:水稻、小麦,基础在于品种改良;但不容忽视的如:大豆、玉米受育种及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单产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仅为美国的60%左右;玉米、大豆、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尚需大量依赖进口。优良品种的培育,既关系着百姓的“饱肚子”问题,又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问题,必须将良种培育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及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至关重要支撑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种质资源,加强良种联合攻关,研发突破性品种,严格落实依法制种、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强化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推进粮食单产提升,促进粮食品质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弘扬种子精神,凝聚种子力量。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袁隆平为了让粮食丰收增产,数十年如一日奔忙,将知识报国的伟大情怀化为无数粒粒饱满的稻穗;钟扬援藏16年,行程超50万公里,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坚持在高原采集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种子,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山川大地上,用一生为祖国科研与教育事业献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要引导和激励更多种业科技工作者牢记初心、担当使命、坚定信仰,发扬“种子精神”,凝聚种子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担当,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亦可改变一个世界。重视科技创新、良种培育、精神弘扬,不断的牢牢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人民政府,孙启国)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