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所撰写的一篇名为“教学合一”的文章 里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 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叶圣陶先生在1961年给教师做报告时讲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总之,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如果一个老师能做到上课不需要讲,只作一些指点和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透彻领会,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样做能使学生读了若干文章以后,能触类旁通,自己去领会别的文章。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读书,不能老是带着一位老师给他讲,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
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谈到:“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再说怎么“讲”。
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 三;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大坡小学 赵勇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