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是褚亚玲博士和刘锋先生共同编著的《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这本书是被尊为河北省新闻界“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传奇”的储瑞耕先生的评传。储瑞耕是我省新闻、评论、杂文界的杰出人物。他是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的“河北第一人”,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杨柳青)、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
《社会良心》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深入的探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储瑞耕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村孩子,逐步成长为燕赵沃土上识大局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的人生经历。他有毅力,在“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年代,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不论寒暑、昼夜,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充实自己。他有梦想,所以他就像一团火,就像他说过的,“我既在某个单位工作,那么这个单位‘有我’与‘没我’就必须不一样,不可以去当一盘红烧鱼上的那小片西红柿或香菜——没我不显少,有我不显多。”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基层工作者反复琢磨,加以学习,我们做的是群众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即使做不到功成一定在我,也要做到功成必定有我。
储瑞耕先生身上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除了奉行圣贤之道,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还有他做人立世的理论“四个以寄”:既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事业,“那么就必须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储老的一生,一直遵循着这些准则,像竹子一样活的有节有风。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在面对基层工作时,也要做到永葆为民初心,牢记为民服务使命,寄之以鲜血、精力,敢想敢为,像储老一样敢为社会良心。
跟大家分享一段评价储老的文字,从文字中体会一下储老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信仰。“如果他对世界持乐观的态度,我赞美他;如果他对世界悲观,我歌颂他。我想,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奋斗,受了那么多的挫折,或许也曾经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也曾经有过悲观的时候吧。眼看着世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变好,还要像飞蛾一样投向光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简直是圣人范儿呀。”
作为青年干部、基层工作者,我们最应该拥有的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气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愿诸君像储老一样,做人有品格,挺拔有节。共勉。(东旺镇 赵丹灵)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