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曾写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他这一生,朋友遍天下。落难时,有人为他雪中送炭;风光时,有人为他锦上添花。
虽然他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他生命中所有珍贵的遇见,恰恰都是因自身的能量而来。
人生一世,赏识你的人,都是因为你的才华而被吸引和帮衬你。公元1057年,京师汴梁,文人聚集,热闹非凡。20岁的苏轼随父进京赶考。宋代科举,以贡考为常科,学子需作诗、赋、论各一篇。这一年,不喜旧文啰唆陈词的欧阳修主持会试,力图变革文风。
苏轼应试,写就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读完,赞叹不已。
但因卷子密封,欧阳修怀疑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文章评为第二名。再考《春秋》对义,苏轼得第一。
三月十四日发榜,苏轼中榜眼,依例要致书谢各试官。
欧阳修阅毕大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再拜读苏轼其他文章,他大叹:“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这就是“出人头地”的典故!被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欧阳修力荐,苏轼一朝成名天下知。欧阳修于苏轼,是恩人,亦是知己。他带苏轼拜访名公巨卿,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苏轼的推崇。苏轼每有新作,他必定第一个品读。
苏轼也不负欧阳修厚望。嘉祐二年,年仅21岁的他高中进士,步入仕途,被宋仁宗夸赞“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四年后,又考中难度非常大的制科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可以说,没有欧阳修的慧眼识珠,就没有后来名满天下的苏轼。
他们的故事看似传奇,其实不过是有才华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周易》中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优秀的人总能彼此看见,互相成就。你是谁,就会遇见谁,你有什么样的水平,就能结交哪个层次的人。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只有自己优秀了,才能吸引同频的人进入你的圈子,你也才能进入自己想要的圈子。5天上了4次热搜,涨粉近500万,每场直播平均观看人次超过900万,场均销售额一千三百多万。
然而,创造这一串数字成绩的人,并不是深谙营销之道的知名网红主播,而是一个长相平凡,但肚子里满是“货”的新东方双语老师——董宇辉。很多网友表示,别的直播间,主播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把产品特点夸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讲,生怕看的人一眨眼,就不知道漏掉了哪条后,不买单了。
但董老师的直播间里却是别有洞天:卖大米的时候,介绍了大米由种子到餐桌的一生经历;卖西红柿的时候,提到了小时候与母亲去摘西红柿的场景;卖《苏东坡传》的时候,讲了自己和弟弟的感情;卖玉米的时候,回忆起小时候放学回家等着母亲煮玉米的急切心情……
董老师用朴实但富有内涵的语言,把直播间当作了昔日的课堂,并不着急着介绍产品,而是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聊产品相关的诗词歌赋。
看过董老师直播的网友都说,“看董老师的直播,就像在听课一样”,“直的感受语言的魅力,一定要好好读书”,“董老师卖的不是货,是才华和感动”,“我要买的是玉米,你却把我整破防了”。
但谁曾想,半年前的直播间还是惨淡经营、骂声一片。当时,新东方宣布进军直播带货行业,英语老师们转型成为带货主播,许多人都不看好,直播间也一直不温不火。
甚至有人质疑新东方的这次转型,让教书的来直播带货,“有辱斯文”。
开播初期,很多人直言不讳地说董宇辉长得丑,“新东方不能找个长得帅一点的来带货吗?”
面对这样的窘境,要是换成别人,想到自己曾经明明是靠才华,已经谋得一方小天地,如今却要用自己的短处,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开始,跟别人进行厮杀、求得生存,要说没有情绪、没有落差,肯定是不现实的。
但董老师是一个善于及时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的人。
他清楚地认识到,要在遭受变动的市场经济缝隙里再定位、找出路,自己能倚仗的,只有肚子里的那些墨水才华。才华不灭,便是火种不灭,就能生生不息。才华,赋予了董宇辉“从头再来”的底气。谁说主播一定要长得帅才能有资格带货、才能卖出货?
董老师再次亮闪出场,实现了华丽转身。这也告诉我们:颜值没有,才华填补。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面对任何变故,都可以凭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柳暗花明,涅槃重生。
只要你有绝对的能力,那是永远都不会被埋没的。
所以,人这一辈子,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勇敢去挑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才是重中之重!(作者:吴展团 怀化市网信办)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