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安徽省全椒县按照上级出台的相关水库移民扶持政策,规定移民户每人每月可享受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补贴50元,连续扶持20年。2006年该县启动核定登记工作,黄栗树村村委会原副主任黄某忠在明知自己及2名子女不符合移民登记条件的情况下,仍出具虚假证明材料,将自己与岳母谢某兰(原始水库移民)的关系填写为母子关系。由此,黄某忠及其2名子女享受到了移民补贴。同时,为掩人耳目,在另一份申报材料中,黄某忠又将妻子登记在她的大伯谢某(原始水库移民)名下,改为父女关系。如此操作,黄某忠一家四口就“顺理成章”被认定为了库区移民后代。
无论发达省市,还是落后省市,似乎在农村都难逃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套取补贴这一“魔咒”,事儿屡见不鲜,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只要有利益的驱动,就有套取的应对之策,有弄假协议虚报土地面积套取国家补贴的,有雁过拔毛克扣五保户救助金的,还有虚报农户直接吃补贴空饷的…….
这在信息不发达,财物公开不透明的农村,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反而成了常态化现象。
这些事件中涉及的数额比起巨贪来说虽是九牛一毛,但是这种蚁贪行为侵害的是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基层腐败问题对于群众而言有着更直观、更直接的印象。“苍蝇”乱飞,污染的是最基层贫苦大众的净土,落地最后一百米的补贴政策在这些蚁贪的胡乱作为下改变了轨迹,对于那些政策制定初衷的受益者们来说更是灾难。
为什么村干部如此嚣张?是上面有人?是胆大包天?是政策的漏洞?亦或是监督的不完善?解决基层的“蚁贪”问题,靠有贼心且有贼胆的村干部的良心发现,无异于天方夜谭,毕竟贪腐从来都是一条不归路。
治理这种现象,根源仍在于地方政府的履职态度和治理决心,不仅要在事后进行查处,更需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国家这座大厦的地基,地基稳定了,大厦才会稳固,一旦基石有损,整座大厦的修补便会异常艰难。
面对这种损害基层群众利益,挑起国家和群众矛盾的村干部,不要止于事后的“亡羊补牢”,要从选人用人的源头上把好关,把“一事一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置于阳光下运行,更要把监督放在日常,强监督和监管想结合,同时发力,不放过任何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源源不断的得到群众的拥护。(刘彩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