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邻水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组织覆链、资源兴链、机制固链,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送“风”,打造上下贯通、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红色产业链”,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4月29日《四川组工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前进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振兴不仅要在产业上添一捆“干柴”,还要在科技上加一把“旺火”,更要在人才上送一场“东风”,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三农”场景添动力、增活力。
添一捆“产业干柴”,挖掘地域特色释放发展后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当前,有的乡村发展产业缺乏地方特色,搞“一锅炖”,导致“照猫画虎不伦不类”。要发展特色产业,就要在“土特产”三字上深耕细作,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促进农民发展“家门口的产业”。首先,要立足“土”,用好乡土资源,深挖“土”字背后的乡土乡愁、民俗情怀,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温情”“卖文化”转变,赋予土特产情感价值。其次,要突出“特”,在全局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不贪大求快,要先做小作精,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在品牌上追求“限量版”。最后,要形成“产”,“土特产”最终要形成气候,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产业共同体。
燃一把“科技旺火”,引进高新技术助农增产增收。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助农增产,说到底是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需求,打造更多“单品冠军”。要加大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投入,组织科研攻关,努力突破农业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此外,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让科技兴农落到实处,鼓励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成果送进百姓家,“手把手”进行生产技术指导,让农业搭上科技发展的“快车”,让农民享受科技转化的“果实”,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送一场“人才东风”,推动人尽其才增添乡村活力。要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招引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既要引进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要引进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要让乡土人才“香”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针对性部署、专业化培养,组建起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让乡土人才“破茧成蝶”,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江油市小溪坝初级中学校 何军)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