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较早的例子是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上,展出了一个名叫夏语冰的“学生”的作品,夏语冰是一个名叫小冰的人工智能机器。当时媒体记录了夏语冰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它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从过去400多年艺术史中,选出23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画作让夏语冰临摹。邱志杰给临摹作业打分,分数低的,就让它重新临摹。等到夏语冰能画出像样的作品后,邱志杰就让它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写评语,以训练它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终,在那一年的毕业展上,夏语冰生成了一组名为《历史的焦虑》的作品。根据媒体报道,夏语冰的作品,获得了中央美院老师们的高度肯定。毕业画展举办期间,夏语冰的身份尚未公开,大家都以为它是真人学生。人工智能学生夏语冰的身份揭晓后,许多人感到被冒犯了,重新跑去看它的作品,还找出了一些毛病。邱志杰觉得很讽刺,“他们不愿意承认AI画得比真人好,更加不愿意承认AI能参与创作类型的工作。”
法制与伦理的争端
尚未清晰的版权归属是很多公司目前没有使用AI的原因之一。原画师张原所在的公司常常接到一些国外的单子,对方会明确要求不允许使用AI,“不允许参与到任何一个环节。”
今年三月,美国版权局称,使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所生成的漫画书《黎明的查莉娅(Zarya of the Dawn)》不应该获得版权保护。这项裁决意味着,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目前不能在美国获得版权。
在国内,AI生成的图画到底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作品,以及它的所有者是谁?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正志表示,目前还不清晰,这也是目前法律界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王正志律师表示,根据目前我国的法律,将他人作品上传到AI软件上,如果仅仅只是抓取分析、科研或者个人娱乐,而不是以商业为目的,在《著作权法》意义上属于合理使用。如果是以商业为目的,未经许可抓取使用,则属于侵权。“但即使是商业使用,如果AI生成的图片借鉴了海量的图片,对某一个画家或者某一幅画的借鉴比例是多少,还是要看个案的情况。”
根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要求作品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是其他组织。“目前来看,AI的主体不符合这三点,难以界定。但如果不是作品的话,它应该怎么定性?这都还需要讨论。”
另一个问题,AI绘画的权利人到底是谁?目前有三种说法,使用者、所有者,或者AI本身,或者是都占一定比例的复合主体。“界定清楚它属于谁,所有者的权利和需要承担的义务也就清楚了。”
“目前AI绘画还很新,据我所知,有关研究机构也在推动立法,随后可能会先出一些司法政策,司法解释。”王正志表示。
4月11日,国家网信办起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首先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
《办法》也作出了初步规定,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训练“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数据包含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等。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需要建立侵权投诉及保护机制,“及时处置个人关于更正、删除、屏蔽其个人信息的请求;发现、知悉生成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要求时,应当采取措施,停止生成,防止危害持续。”
覃京燕则有另一个层面的担忧——目前AI生成的图像还存在很多科技伦理问题。覃京燕的学生最近想要使用AI生成一些卡通形象,“AI绘出的女性穿着特别的暴露,有的已经在****的边缘了。”
覃教授团队本来要生成一个穿长衫的鲁迅,结果AI生成的是一个穿着和服的卡通形象。“鲁迅”穿的衣服也是和服,“鲁迅手持的木板上写着‘不干了’的繁体中文字,AI也完全无法识别,被识别为日本文字,AI 可能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另一个例子是,她的一个学生试图去生成兵马俑的图片,然后发现,AI生成的秦朝的兵马俑穿着罗马时期的罗马人的鞋子,佩戴中世纪英国骑士佩戴的剑。“这些都是AI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人伦常理方面呈现出弱人工智能的特性。”
覃京燕表示,针对这些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喂”给AI人们认为正确的数据,让AI重新计算、生成。但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AI软件都是国外公司研发、训练的。不可避免的,更加符合国外设计者的思想特征。AI绘画背后反映出的是审美的意识,文化的差异,文化安全等问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