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放着一盆清水,里面静静地“躺着”几部手机,不时还有学生亲手将手机放到盆里。最近,贵州贵阳某中学老师“处置”学生手机的方式引发热议。对此,该校老师表示,这些都是真手机,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管得比较严,开班会说过这件事。而且,这种处理方式已经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家长表示把手机摔了都可以。该老师称,考虑到摔手机影响不好,就采用了水泡的方式。(5月11日上游新闻)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而言,沉迷手机害处多多,不仅极易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而且对视力下降、体质变差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正是出于此方面的综合考量,贵州贵阳的这所中学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采取“没收学生手机泡水盆”的方式,防学生沉迷手机,这无疑是一种良苦用心。但笔者以为,如此“野蛮式”防沉迷不可取。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板子不能只打在孩子身上,家长也难咎其责。不是吗?有的家长不准孩子玩手机打游戏,自己却“机”不离手,整天沉迷于追剧、玩游戏、刷抖音之中。如此“言传身教”,孩子岂能不学样?
近年来,有关学校治理学生沉迷手机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河北秦皇岛一中学在校门口摆桌子“砸手机”;河南某学校“逼”学生将手机“丢水桶”……对于学校的这些“野蛮”做法,赞同的有之,反对的亦有之。
但笔者以为,治理学生沉迷手机,不能全靠“砸手机”“泡手机”这样的“野蛮”方式。一方面,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如果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只“堵”不“疏”,治理肯定难见成效。说不定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些手机“被砸”“被泡”的学生,手中依然还会有一部新手机,依然还会沉迷于手机。
因此,笔者以为,学校通过“砸手机”“泡手机”的方式防止学生沉迷手机,这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方式是,学校也好,家长也罢,要让孩子学会与信息化时代更好地相处,既要学会合理适度使用手机,又要学会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远离低俗短视频、涉黄网络小说等不良信息,在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治理孩子沉迷手机,不能光靠学校和家长,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里不沉迷于手机,不成为“掉进手机里的孩子”,这无疑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