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核心,强调守好“三农”基本盘,助力实现农民致富、农业现代化、农村绿色发展。
以农民至上,固脱贫攻坚之“基”,沃村民致富之“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2020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保障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严防贫困户返贫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填满”农民的“菜篮子” “米袋子”, 如何解决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数字鸿沟” ? 要引进优质化肥、新型农机等高新技术助力农民增收,打通电商“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全链条”服务;要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干部为民致富,引导更多向魏巧同志一样的知识分子去农村、兴产业,引导优质教育资源进农村,培育打造一批本土的、外来的会用新技术、拥有新眼光、善用新模式的新型农民,助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增收。
以农业为要,施科技赋能之“肥”,结农业现代化之“果”。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既往开来的推动农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农业转型升级是首要手段,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重组农村一、二、三产业方为正确方向。一粒种子,一季收获。从前,“一颗小小的种子难倒庄稼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却在核心优质种源上面临短缺、依赖进口,因技术而被“卡脖子”。现在,在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生物科研人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克难下,杂交水稻、新型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发明,打好了种业革命“翻身仗”。可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正是种业振兴的关键。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要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服务农民生活,构建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要加速新技术落地见效,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着力打通落地环节,推动科技与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统筹安排、释放智能化农业活力。
以农村为本,引生态优先之“水”,开绿色发展之“花”。“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唯有守护好自然、保护好生态,才能持续地收获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的理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农村,要一以贯之的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擘画“绿色生态”的新发展“蓝图”。保护和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因此,发展需要生态优先。要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薄膜回收,严格保证种植化肥质量;要科技助力畜禽粪污回收、处理、利用,深入推进旱厕改造、厕所革命;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河长制、林长制等绿色专项工作,压紧压实责任;要引智引才为绿色发展出谋划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安居乐业,全方位提升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但留方寸土,留于子孙耕。当绿色、生态成为农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方能成就“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船山区审计局 吴春泽)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