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扎实推进,各地乡村文明风尚日渐浓厚。如今,不少乡村里杂乱的违章建筑、废弃栏圈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乡村舞台把一部部好戏“送”到乡间,“种”进乡亲们心田;农家书屋以知识育民、惠民、富民,丰实多村文化“粮仓”。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还需多渠道着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完善村规民约,有效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建设文明乡风。许多农村都有村规民约,要进一步完善其在建设文明乡风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制定细化实化、可操作的细则和机制。比如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烈镇,各村都制定了细致明确的村规民约。这样的村规民约标准清晰,操作性强,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典型示范,营造弘扬文明乡风的浓厚社会氛国。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影响大,强化针对性宣传,营造实践氛国、推动成风化俗非常重要。要用好各种宣传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比如,可以通过选树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用农民群众“看得见。够得着”的榜样事迹引导人,做到好人好事人人夸、一起学。不少地方通过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敬老月”“小手拉大手”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塑文明乡风,还要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瞄准乡亲们生活中的现实难题,持续采取务实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结合农民需要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国,用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吴祖杨 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