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位于梓潼县东南部,是典型的深丘地貌,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仁和镇普遍存在村集体资源稀缺、经营性资产匮乏、可用资源不足、发展力量薄弱等问题,至2020年底,全镇仍有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取得突破。近年来,为打破发展瓶颈,仁和镇着力探索“1+2+N”集体经济发展体系。“1”是指以共同发展为理念建设好一家平台公司;“2”是指以“飞地发展”和“土地集中”为路径破解资源限制;“N”是指以盘活“三资”为切口,指导各村因地制宜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以共同发展为理念,建设多元化平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深丘地区村集体资源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想要做大集体经济份额,必须整合资源形成能拉动“火车”飞速前进的“火车头”上。为造好这台“火车头”,2022年,仁和镇引导全镇1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入股成立四川省仁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一个集信息、信誉与资源为一体的优势平台,以企业化运行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公司组织人力、物力等方式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社会化有偿服务;二是依托政府,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承接环境卫生治理、小型水利设施维护、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农村公益项目;三是抓住信誉和群众声望与其他企业公司合作,如仁兴公司积极争取莱仕顿食品有限公司一级代理商代销毒龙精酿啤酒。仁兴公司有效运行半年以来,总收入达150余万元。
二、以飞地发展为路径,破解“要素制约”难题
因村与村之间存在着要素不对等,产业发展不协同等因素,容易导致强村越来越强,弱村越来越弱。为破解此项难题,仁和镇积极探索,将“飞地”理念运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并达到实施“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目的,从而破除“要素制约”带来的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以两河村为主导,各村资金入股流转土地130余亩,建成种植大雅7000株的两河村集体果园,2023年已实现初挂果,2025年全面挂果,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最高可实现收益64万余元,按占股比例最少的村集体经济能实现收益2万余元,最高的可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5.6万元。
三、以土地集中为路径,破解“劳动力制约”难题
仁和作为典型的深丘乡镇,劳动力流失问题成为集体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全镇总人口2.2万人,在家常住人口约为7500余人,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为让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等问题,仁和镇从三方面入手实施新的探索。一是以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发展订单农业,指导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县龙头企业福欣食品公司等合作,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蔬菜、沃柑等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村集体通过为农户提供统一种子、技术、收购等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农户通过保底价、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种植利润,实现了集体与农户之间共赢。二是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村集体通过集合长期外出创业人员的承包土地、置换或者流转在家群众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连片,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和企业。在减少承包人资金、时间成本的同时,收取部分服务费用,实现了村集体、承包人、群众和土地潜力激发四者共赢。三是以土地托管代管为切入点,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本村集体土地、撂荒地、外出务工的闲置土地等采用土地托管、代管等方式统一由村集体经济管理,种植水稻、玉米、海椒、南瓜等作物,在保障农户获利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以“三资”盘活为切口,实现多角度发展
为盘活用好资金、资产、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仁和镇对村级集体所有的房屋、资金、水库等集体资产资源,以独立经营、股份合作或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盘活。资产上,将闲置老村委会等通过出租、与通信公司合作等形式进行盘活,将已建成的曙光、里仁、两河、檬桠等5栋扶贫代养场采用合作经营模式进行盘活;资源上,全镇15座水库采用“鱼苗代养”或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盘活;资金上,升级“1+5”生猪代养模式,由里仁村、天台村利用中省扶持资金与梓昌公司合作,新建1400代养场4栋,村集体占股30%、国有公司占股30%、村民占股40%,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同步。通过“三资”盘活,可为全镇村集体增收67万余元。截至目前,里仁村代养场已投产实现分红15万元,天台村代养场已基本建设完成。
通过建设“1+2+N”集体经济发展体系,有效地破解了深丘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困境,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村集体、村民、企业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达到了多赢的目的。(作者:段书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