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国内旅游市场呈火热态势。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相比往年,今年的“研学游”产品丰富程度明显提升且关注度更高。在某平台上,7月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研学游大热背后,一些乱象也随之出现。有家长花了大价钱给孩子报名,实际体验和广告宣传却有很大出入,直言“研学游,既没研究,也没学到,甚至没游好”。(7月30日《北京青年报》)
“研学游”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可以说,通过“研学游”活动,不仅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而且也能让学生学到课本外的更多实用知识。
众所周知,“研学游”必须与中小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否则,“研学游”就会失去研学旅行的针对性。而且,研学旅行一定要体现实践性。研学旅行的本质在于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更要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这是研学旅行与其他旅游相比的独特之处,也是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相比的独到优势。正是因为“研学游”对孩子有如此之多的好处,这才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到“研学游”活动之中。
但随着“研学游”热潮的出现,不少乱象也备受家长的诟病。不少研学游项目收费高、体验差,比如,有的研学游项目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之多;有的随意更改行程且不告知,甚至提前结营;有的只在景点门口停留一会,拍个照就走人;更有甚者,有的“研学游”的带队老师“不专业”,往往采取“放羊”式管理,不是任凭孩子们在博物馆里自由活动,就是任凭孩子席地而坐打游戏、刷短视频,一趟研学游下来花费不低,但收获甚微。“研学游”乱象丛生,致使研学游“名不副实”。
如何让“研学游”名副其实呢?笔者以为,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亟须完善研学游的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标准就有什么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眼下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到位,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研学游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让组织机构有“标”可依,对“标”组织,切忌各家各“标”,无序组织。另一方面,亟须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旅行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安全。只有构成研学旅行的完整链条,才能规范“研学游”活动。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对研学游组织机构进行严把关,把好审核关、资质关、准入关,严防一些无资质的研学游组织机构混入其中,坑骗家长和孩子。另一方面要对无良研学游组织机构进行严处罚,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倒逼其规范组织。
此外,家长一旦遭遇研学游“名不副实”,既要对组织机构理直气壮地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而任凭研学游“名不副实”,坑骗家长和孩子。
相信,只要完善标准,跟进监管,再辅以家长学会维权,就一定能有效遏制“研学游”乱象,从而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研学游环境。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