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家里周边的大小公园,成了市民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不过,最近不少市民反映,一些公园的园内禁止行为越来越多,孩子的滑板车,儿童自行车,甚至是羽毛球等一些休闲运动,也不允许在园内开展。这让不少市民有些困惑,公园里这不许那不许,那还是大家概念里的公园吗?(7月31日《济南日报》)
众所周知,城市公园是市民们最喜欢的一个打卡地,一来能亲近自然,二来能休闲游憩,三来能运动健身。可以说,城市公园人人爱。
按说,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宝贵的公共资源,理应对市民开放、共享。市民在公园里或三五人一起散散步、或大家席地而坐聊聊天,这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相反,如果公园采取“半封闭式”管理,一下不允许这样,一下又不允许那样,“禁令”多多,这显然不是城市公园的“正确管理方式”。
但为何公园的“禁令”会越来越多呢?其实,公园“禁止行为越来越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不是吗?一些市民一旦进入公园,一些不文明行为就随之而来。比如,有的人在公园里露营烧烤,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公园成了垃圾场;再如,有的人在公园里滑板车、骑自行车,致使公园里的草坪被碾压得面目全非;又如,有的人在公园里肆意采摘花朵、攀折树枝,把好端端的公园弄得残枝败叶满地,等等,致使原本的“美景”成了一道“败景”。正是因为众多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这才“逼迫”公园管理部门出此“禁令”。可见,公园“禁令多”,板子应该打在不文明的市民身上,而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公园管理部门。
公园“共享”更要“共护”,这才是文明要义。因此,笔者衷心希望广大市民进入公园时,一定要记得带上“文明”行囊,比如:露营、烧烤时不要乱扔垃圾,要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学会文明露营,文明烧烤;再如:散步、游玩时不要采摘花朵、攀折树枝,要爱护一花一草一木;又如:不要在公园里滑板车、骑自行车,不肆意踩踏花花草草,等等。笔者以为,只有全民“共护”公园,我们的市民才能更好地“共享”美景。如此,公园“禁令多”自然也就没必要了。
当然,公园管理切忌“一禁了之”,而应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升公园治理水平,避免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比如,加大宣传,制订公园文明公约;安排人员把好入园关,严防市民把滑板车、自行车带入园内;组建志愿服务队,加强园内不文明行为的劝导,等等。笔者以为,只有多些“善治”,多些“共治”,才能让公园实现“共享”“共护”,从而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幸福乐园。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