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两笔,一撇写尽前半生,一捺写尽后半生。
上半场,懂得争取,方不负来这世间行走一遭;下半场,学会放下,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前半生,如同爬坡,一步一步登上山顶,拿得起才能站得更高;后半生,如同下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放得下才能走得更远。
人这一辈子,活的是一种态度,懂得取舍才能不负此生,最怕像汪国真说的那样:“拿是拿得起,放却放不下”。
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有一位被文艺界公认的全才。
他擅长诗词、书画、音乐、戏剧和篆刻,是国内话剧的奠基人,是最早用五线谱的作曲家,还是第一个使用人体模特教学的教育家。
他所创作的经典名曲《送别》,那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传遍海内外。
半世繁华半世僧,出家之前风度翩翩,皈依佛门后一身布衣。他既是红尘中的才子,也是佛门的高僧。
此人,便是被著名作家林语堂评价为“最遗世而独立”、被后人尊称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
前半生红尘,后半生佛门,李叔同更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典范。
他曾在这世界出刊物、办话剧社、钻研篆刻、研习书法,却又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放下了这一切。
最忘不了他对日本妻子说的那句:“叔同已死,你看见的是弘一。”
一路走来,李叔同放下凡尘俗世,前尘过往,顿悟人生,远离繁华,渡己也渡他。
出身富贵、名利双收的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呢?
这辈子,他置身过声色犬马的繁华,有过恣意纵情的豪迈,也面临过曲终人散的无常。
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发现,那些义无反顾的执着,那些让你遍体鳞伤的坚持,最终都将成为浮云。
于是,他写下《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并告诫世人,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就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书中告诉我们,世界不会为谁而停留,一切也终将成为过去,放不下、舍不得,只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弘一大师圆寂后,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短短四个字,却道尽了一生的酸甜苦辣。
悲红尘、念俗世、欣内心、安自在,所有的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唯有放下虚名和执著,方可了无牵挂。
凡尘俗世中的芸芸众生,皆在世间熙攘中摸爬滚打,只有像李叔同这样的人,才能跨过物质的枷锁,攀爬上生命至高的巅峰。
于丹曾说过:“看过千娇百媚,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阻,老之将至,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就不会消散,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一回回出发,终究一次次归来。我们用整个的前半生去拿得起,也将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得下。”
深以为然,只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会人生无憾,活成别人羡慕、自己想要的样子。
曾国藩的前半生,曾中进士、入翰林,为官十年,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最终官居一品,获封侯爵,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派遣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然而,就在曾国藩屡建奇功、声名鼎盛之时,他却选择了遣散湘军、功成身退。
可见,成大事者,既要有开拓的本事,又要有收场的智慧。历史上,范蠡、张良等都是如此,从而流芳千古。
正如《道德经》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业已成,誉满天下时抽身而退才是明智之举。
每个人都是一样,前半生寻寻觅觅,后半生回首灯火阑珊。
所以,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我们都要学会放下。
往后余生,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边。
放下那些虚无的功名和利禄,放下那些自私的愿望和杂念,放下那些无谓的固执和坚持,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会幸福。(湖南省怀化市委网信办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