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广电总台、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单位,今天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8月22日澎湃新闻)
眼下,随着智能电视的出现,不仅让传统电视功能不足的弊端被显现,而且也因其具有“大屏追剧”的优点,而让手机追剧用户无法比拟。正因为智能电视具有体验佳、功能全等优势,因而,智能电视“充会员”便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和营销趋势。
近年来,虽然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加强,消费者已能够接受内容付费模式,但因智能电视内置的会员体系过于复杂,且电视端、手机端等互不兼容带来的用户体验不佳,这让许多消费者常常很闹心。
据了解,智能电视“套娃”收费可谓是套路满满,不是支持电视观看的会员与手机端并不兼容,就是充会员的价格比手机端要高出许多。以腾讯视频为例。其超级影视VIP可支持“TV、手机、电脑、Pad全端通用”,其中电视观看需要安装云视听极光APP,折扣期间价格为一年298元。而腾讯视频VIP同期包年价格为158元,在购买详情页,商家明确提示此款商品不支持电视端观看。再如:一些智能电视品牌开始打造自己的内容库,并建立自己的付费会员体系,但有消费者发现,充值会员后特定板块的影视内容还需要另付费观看。可见,智能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十分普遍。
笔者以为,智能电视“套娃”收费无疑是一种短视营销行为,这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也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度,长此以往,更会动摇付费观看的根基,不利于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笔者以为,要治理智能电视“套娃”收费,还需多方发力。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让收费“标准化”,又让收费“规范化”,从而让会员收费更合理,不再各家各“标”,无序乱标价、乱收费。其次,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多个用户端互相兼容的电视会员体系,并丰富视频资源内容,让电视不再“套娃”收费。其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对智能电视“套娃”收费乱象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甚至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外,消费者一旦遭遇“套娃”收费,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被“套娃”收费。
当然,商家也要学会诚信营销,守法营销,远离“短视营销”行为,切忌把消费者当“傻瓜”,而屡屡采用“套娃”收费方式忽悠、坑骗消费者。否则,一旦消费者看清商家“真面目”,就会“用脚投票”。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