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正反面照片、白底一寸照发过去,人不用到医院,就能办到健康证。”近日,在北京丰台区从事甜品烘焙工作的浩森告诉记者,他没做任何体检,只花了100元就收到了一张“如假包换”的健康证。(8月25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健康证是餐饮行业的一个“标配”证件,健康证既是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的有效证明,又是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前提条件。因而,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必须“佩证”上岗。如果没有取得相应的健康证,那就意味着不能上岗,这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一个明确规定,也是从事餐饮行业人员的一个基本常识。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可见,健康证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它是一个重要的健康凭证,绝不可随意作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餐饮从业人员却罔顾食品安全,竟然购买、使用假健康证上岗。试想,作为一名餐饮从业人员,如果使用假健康证上岗,一旦他们当中有人患有传染疾病,那势必严重威胁着餐饮食品的安全,更是严重威胁着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笔者以为,打击健康证“作假”行为,还需加强“源头治理”。
一方面,要严把上岗关。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制定并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健康检查,承担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责任,严禁组织所属从业人员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健康证明、严禁聘用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健康证明的人员,招聘时应认真查验被聘用人员的健康证明是否有体检医师签字和医疗机构盖章的纸制证明,不能只索取健康证或健康卡。
另一方面,要严把监督关。食安委、消保委、市场监管等监管职能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对餐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严监管、严督查,一旦发现存在没有健康证,或健康证造假现象,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该辞退的要辞退,该追责的要追责,从而倒逼其遵规守法,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佩证上岗”。
此外,要堵住健康证办理漏洞,一方面,可尝试推行健康证电子化,通过对体检环节留底留痕,监管人员可追溯办理过程以及相应责任人,防止健康证“作假”。另一方面,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一旦发现医院存在买卖健康证行为,取消其健康证办理资格。同时,通过开放举报电话、不定期抽查等多元化监督方式,加强他律。
健康证不容“作假”。笔者相信,只要严把上岗关、监管关,再辅以健康证电子化、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就一定能堵住健康证“作假”漏洞,从而既确保餐饮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又守护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