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仪式、没有合影、不再集中发放……今年,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呵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洛阳各级工会共筹措助学资金1653.38万元,“悄悄”发放给7136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9月19日《河南日报》)
很长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在助学济困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先公示后仪式”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助学济困。表面上看,这种“先公示后仪式”的方式,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助学原则,又彰显了资助方对受助学生的关怀和重视。
但殊不知,这种“先公示后仪式”的资助方式,却无形之中严重伤害了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让很多受资助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羞”得抬不起头。
众所周知,虽然家庭贫困不是学生的原罪,但有些时候,家庭贫困也应是一种个人隐私。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学生而言,他们压根就不希望自己的贫困被更多的人“知晓”,因而,很多学生即使贫困,也不希望得到资助,更不希望得到“大张旗鼓”的资助。
近年来,不少学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纷纷摒弃“先公示后仪式”的资助方式,改为“静悄悄”的资助,比如,有的直接将钱充入学生的饭卡里、有的直接将钱打入学生的银行卡里,等等。据了解,这种不公布名单、不举办仪式的资助方式很受资助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此次,洛阳市总工会在“金秋助学”活动中,采取“静音模式”,把助学款直接打入受资助学生的银行账户里,既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又呵护了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和尊严。可以说,“静音模式”才是助学济困的“正确打开方式”。
笔者衷心希望各地在开展助学济困时,不妨多多学习、借鉴和推广洛阳市总工会的好做法,多些“静音模式”,少些“大张旗鼓”,让助学济困“悄悄”地走进贫困学生的心坎里,从而既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更呵护受资助学生的尊严。
总之,一句话,助学济困也需“静音模式”。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