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尽管其生产和供应的方便性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和口感等问题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为争议的核心。同时,学校和政府的法规体系在这个领域的监管也尚不完善,这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
一是预制菜营养口感不佳。对于预制菜营养问题,舆论普遍存在质疑。由于预制菜生产工艺比传统菜品复杂,方便在做法上要求卡路里和脂肪等成分的强制控制,这导致很多人认为预制菜的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在经过加工后的蔬菜和水果,它们营养成分很难得到完全的保留,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预制菜的口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添加剂,也会影响到口感的好坏。
如,央广网2023年9月8日报道,由于其开袋即食、微波即用的便捷性,近年来预制菜越来越普遍,但接受预制菜不等于接受预制菜进校园。对于大多数家长们来说并不愿意看到孩子们食用预制菜,家长们对预制菜的质疑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营养价值不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不新鲜,可能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3.预制菜大多含有添加剂。
二是生产监管尚不完善。由于预制菜从制作、配方、储存、配送直至销售环节多次手工操作,并与生产企业的资质和信誉有关,而学校和政府的监管体系在这一领域尚不完善,因此,在监管、安全、卫生等标准方面往往存在瑕疵。这些产业链中不良商家不仅缺乏质量监管,而且也为学校带来了健康风险,给学生的饮食安全和营养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如,法制日报2023年9月1日报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不希望点到预制菜,有一些饭店使用预制菜不明确告知。预制菜品质量不佳等问题也引发频频吐槽。受访专家说,目前对于预制菜缺乏国家标准和定义,对其质量的相关监管也有所欠缺。预制菜的广泛使用有其积极意义,但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是学校缺乏沟通“一刀切”。部分校园食堂并没有主动明示、告知是预制菜,甚至还多多少少地在藏着掖着,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校园内设立预制菜业务则是学校和城市管理方的一项显而易见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学校之间缺乏互相沟通,未能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探讨,从而导致了“一刀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城市管理方对于预制菜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摩擦导致了产生冲突,并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学生带来了健康上的不利影响。
如,南方农村报2023年9月8日报道,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学生家长向媒体反映,教育部等联合颁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强调,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以适当方式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但当地呢,提前一天或者三天告知食堂不办了,统一配餐,让家长接龙确认。
建议:加强饮食管理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康、营养饮食的评估体系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并引导学生和家长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并坚持用新鲜食品来为学生供应每餐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对预制菜从生产环节的管理,减轻加盟商家对日常食品市场的占领,从而提供更丰富的食品品种,更贴合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减缓在城市和校园内的食品营养不足问题的出现。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加强学生和家长的饮食知识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大众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健康和安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食品监管的重视程度。(八弓镇邰礼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