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表白墙”文化如雨后春笋,迅速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墙的名字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由本校学生运营,为校园生活注入了活力。不仅提供了表白、交友、求助、吐槽、交易等信息发布平台,也吸引了校外人士的兴趣。然而,因为其匿名性和自由度,引发了“表白墙”不可避免的乱象,从广告营销到虚假信息传播,甚至涉及网络暴力隐藏了多重风险。这现象既代表了新时代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又展现出亟需管理和引导的必要性。
审核疏松,缺乏有效监管。高校“表白墙”现象作为一项崭新的校园文化,其兴起引发了管理问题的迫切需求。目前一些“表白墙”未经学校授权,却以高校名义运营,吸纳粉丝及浏览量,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向“表白墙”投稿时,不会对发布者身份信息和发布内容进行审核,由于审核机制松散一些“表白墙”不幸陷入了乱象之中,从广告营销到虚假信息传播,甚至涉及网络暴力。例如,“华东理工大学表白墙”事件,事件处理和校内舆论在互联网引发了一波报复式的激烈讨论,网上的争端从校内纠纷到性别话题对立,从人肉到发律师函,人们都盯着自己关心的话题,却忽略了事件的发酵原点“表白墙”。
规范缺失,暴露隐私信息。随着“表白墙”粉丝数和访客量的增多,发布信息内容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求助信、寻物启事、拼车求购、吐槽咨询等信息成为重要部分。而作为一种新的校园网络社交形式,也会带来侵犯他人隐私、虚假诈骗信息横飞等乱象。如,一些偷拍表白类的帖子也受到质疑,由此引发的侵犯肖像权等问题令人担忧。有网友质疑道:“表白墙保护个人隐私不是最基本的吗?怎么能直接把别人的个人信息挂出来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陈根发表示,在高校表白墙发布偷拍的图片表白虽然浪漫,但是发布者未经被拍摄者允许,擅自向公众发布其个人照片的行为已涉嫌侵犯肖像权与隐私权。
匿名机制,潜藏诈骗风险。松散的审核机制和匿名机制,给校外一些不法分子假借校友之名对学生进行诈骗制造了空间。2018年8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接到将近30多名学生反馈被学校表白墙传销式诈骗,受骗金额少则几百,多则高达六七千元,以大一新生居多,甚至有的学生学费都搭了进去。据当时学校发布的公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表白墙账号“四川工院表白墙”在QQ空间中发布了一个双倍返利推广活动,参加的学生只要扫码转账,三分钟内会有双倍返利。最终参与的将近30多名学生共被骗5万多元。
高校“表白墙”管理问题引发的探讨,是一个极具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话题。一些“表白墙”不幸陷入了乱象之中,从广告营销到虚假信息传播,甚至涉及网络暴力。这使得管理变得至关重要。管理的度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平衡问题。我们需要保护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同时又需要维护校内秩序和网络生态。这需要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以确保管理政策既有力又灵活。(八弓镇龙燕)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