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墩苗”,意在“踩实”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让干部在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但一些地方在落实“墩苗”机制时“变形走样”,让原本用心良苦的好事变成了令年轻干部谈之色变的“苦差事”。有的“选苗”时搞摊派,不顾干部意愿强行“赶鸭子上架”,令干部无所适从;有的“育苗”时急功近利,违背干部成长规律“拔苗助长”,让“好苗”不但没长壮,反而蔫了;有的只管“派”,不管“墩”,徒留干部在基层风中“凌乱”;有的只管“墩”,不管用,干部“墩苗”无期,意志消沉……以上种种,均与“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偏离了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墩苗”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是“墩苗”机制不健全、选人用人过于粗放,缺乏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认识,对干部成长周期性、人才最佳使用期研究不深、不透。这就要求“墩苗”时要遵循客观规律、保持足够耐心、讲究方式方法。
“踩实”每一步,成长才对路。一要追求“苗”的质量而非数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墩苗”干部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要精选优选,既扩大选苗来源,又多方征求意见,真正把理想信念坚定、不怕吃苦不怕累、甘于奉献敢担当的年轻干部选出来“墩苗”。二要充分考虑“苗”的特性。“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要结合“墩苗”干部学历背景、工作年限、工作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因人制宜、量材使用,聚焦所学所长,将其选派到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比如对专业能力强、领导经验欠缺的干部,可考虑安排到下一级地方政府担任党政副职进行历练。三要紧盯“苗”的长势。“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要健全“墩苗”机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对不适应现岗位、无法发挥作用的干部,及时通过“移苗”或“换土”的方式,为他们松绑;对冒出“歪枝斜杈”的干部,要及时为他们修枝剪杈,避免影响长远发展;对出现严重“脱水”现象的干部,要注意“控水少肥”,避免“墩苗”变“烧苗”;对“长势”喜人、干出实绩的干部,要及时予以提拔重用,让有为者有位。四要墩“苗”更要爱“苗”护“苗”。对工作经验不足的“墩苗”干部要匹配导师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其尽快融入角色;对首次“墩苗”的干部,不要急于压担子,要循序渐进,给他们留足适应成长的空间;对“墩苗”足够成熟、能够独当一面的干部,要彻底放手放权,并为他们大展身手提供舞台。
四川遂宁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黄 琴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