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表现为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危机。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汽车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巨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因交通污染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而汽车是交通污染的主要源头,尤其是传统燃油汽车的排放更是直接导致空气污染和健康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主要分为中国、北美和欧洲三大块区域,分别有其代表性企业比亚迪(中国)、特斯拉(北美)和大众汽车(德国),这三家车企的事业版图几乎覆盖全球。其中我国新能源车龙头企业比亚迪的全球市占率更由最初的 7%大幅增长至20%左右。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一部分是受益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及新能源车市场本身的需求旺盛,一部分是因为公司实行垂直产业链一体化,在全球疫情封控影响产业链安全的特殊时段相较于其他车企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今年8月,比亚迪集团宣布其生产的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达成这一里程碑的首家中国新能源车企。从0到100万辆,用了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了1年半;从300万辆到500万辆,仅用9个月。比亚迪的发展充满韧性和后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产销旺盛的同时,出口攀升意味着中国品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今年以来,各大汽车展会上,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展台上,各大跨国车企“组团”来参观交流的频次显著增多。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产业政策研究部部长朱一方表示,近年来,政策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品质优势逐步显现。据德国《商报》网站报道,中国汽车品牌整治德国市场攻城略地,事实上,西方车企在德国大卖的多款电动汽车也是中国制造的。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正在迅速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报道,目前中国已有国轩高科、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欣旺达、天能股份、华友钴业、蔚蓝锂芯等超过10家锂电企业及原材料企业已经或筹备在东南亚开展投资与合作。一个大的趋势正在发生: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过去的卖向全球,转向扎根全球。而这场转变,也给海外国家带去了新的机遇和变化。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多措并举下,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低碳试点示范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新能源汽车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虽然面临挑战,但优势显著,未来将会得到更多深化推广和应用场景,它们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约资源利用。然而,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比如电池回收与处理,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生产力度,同时充电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加强,为未来创造更清洁、更健康的自然环境。(毕亮亮)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