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探索。这一模式以服务时间作为交换媒介,让低龄健康老人志愿者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和特殊群体老人提供帮助逐渐成为一种常态。(8月5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时间银行”是指由身体较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将服务时间储存起来,等到自己年老时取出服务时间,由低龄老人为自己提供志愿服务的一种互助养老模式。
眼下,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自然成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今,很多家庭都有三四位老人,大的八九十岁,小的六七十岁。由于平时儿孙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因而老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孤独。对于一些身体状况尚好的老年夫妻来说还要好些,相互之间还有个照料。但对于那些独居的老人来说,整天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不说,万一遇上生病的时候,不是无人送医,就是死了多日也无人知晓。可见,养老问题确实应该引起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可喜的是,眼下已有不少地方尝试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这无疑是一个创新之举,值得借鉴和推广。像那些刚刚退休的“年轻老人”,有的身体还是很好,他们退休后有的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加之孩子都忙于工作,因而他们整天在家孤零零的,让他们感到很失落、很抑郁。而让他们去帮助服务比他们年龄更大的老人,既可以发挥余热,也可以缓解郁闷的心情。同时,还可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且,还可以通过“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方式把养老服务预先存起来,等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再兑换回服务。笔者以为,此举可谓是一种双赢、共赢。
而对于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来说,有一群比他们年纪稍小点的“年轻老人”陪在身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幸福和满足,也显然是一种最好的关爱。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老人”能加入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这支队伍当中来,从而既让更多的“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又让更多的“年轻老人”能从“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中拥有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要让“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得到更多“年轻老人”的接受,还需把好“兑现关”。相关职能部门不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打造“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需求发布、服务供给、服务评价、时间储蓄与兑换、实时查询、监督管理等功能,并做到及早部署规划,适时增设公立养老机构,保障“年轻老人”今后在兑现养老服务时,能够顺利度过“兑现关”。如此,“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