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要知责于心、践责于行,用心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以信念为笔,绘就乡村产业“兴旺图”。“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党员干部要怀揣坚定信念投身乡村产业发展。从西北的戈壁荒滩到江南的鱼米之乡,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土地,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正如袁隆平院士,心怀“禾下乘凉梦”,为解决粮食问题奉献一生。党员干部要学习这种“择一事,终一生”崇高信念,扎根乡土、奉献自我,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以科技为支撑,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乡村产业如源头活水般蓬勃发展。
以实干为墨,勾勒乡村生态“宜居画”。“一勤天下无难事。”乡村的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领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垃圾分类到污水治理,从“厕所革命”到村容村貌提升,事事都需亲力亲为。学习焦裕禄同志治理兰考“三害”时的实干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栽花种树、清理河道、修复生态,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打造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奉献为彩,渲染乡村乡风“文明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积极挖掘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修缮古祠堂、古牌坊等文化遗迹,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同时,积极搭建文化平台,组织开展农耕文化节、非遗传承各类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以奉献之心,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团结带领群众合力建设和美幸福乡村,为乡村注入文明新风,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璀璨绽放,让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壮美画卷在乡野大地徐徐展开。
安居区兴旺明德小学 撰稿人: 谢军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