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春光明媚的甜城内江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中国夏布美术馆揭牌仪式。这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盛典,在沱江之畔的大千园隆重举行,标志着内江“书画之乡”文脉的深度挖掘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迈入新阶段。
仪式由内江市政府副秘书长钟龄欧主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学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副市长张永、市政协副主席柳慧等领导,以及中国夏布画创始人王少农、四川省旅游学校代表、文化艺术界人士等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蒋学东在致辞中强调,夏布美术馆的落成是内江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标杆”的里程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副市长张永特别提及王少农的贡献,称其以夏布为纸、匠心为墨,首创中国书画夏布画与双面夏布画,填补了世界麻绘画领域的空白,此次捐赠38幅精品力作更彰显了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从民间技艺到艺术革新:王少农的“破界”之路
王少农,这位1960年生于简阳的艺术家,自幼与夏布结缘。9岁时在母亲工作的轧花厂缝制麻袋的经历,为日后探索夏布艺术埋下伏笔。1986年,他在隆昌授课时重遇夏布,萌生了以夏布为载体创作中国画的大胆设想。经过多年研究,他突破传统绘画材料的限制,结合苎麻纤维特性,开发出专用固色剂与天然矿物质颜料,解决了水墨在麻布上的浸润难题,使夏布画兼具千年不腐的保存性与独特肌理美感。
其代表作《沱江山水画》长达60米,以夏布的自然纹理展现沱江两岸的吊脚楼、舟帆与山水云树,被誉为“气壮山河的磅礴之作”。另一幅《荔枝图》入选人教版教材插图,寥寥数笔勾勒出丹荔压枝的生动意境,成为艺术与教育融合的典范。
王少农的创新不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他推动夏布画与蜀绣、羌绣等非遗技艺结合,并研发纳米颜料技术,与南京纳米材料研究所合作,进一步延长作品保存期限,为艺术产业化注入科技动能。2013年,其“双面夏布画”获国家专利,开创了在同一布料正反作画的先河,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范。
以馆为媒: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起点
中国夏布美术馆占地300余平方米,集藏品展陈、学术研究、艺术创新于一体,陈列着王少农捐赠的38件代表作,包括《沱江春晓》《大千遗韵》等。展厅内,夏布特有的肌理与水墨交融,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语言,参观者无不感叹其“让山水有了呼吸感”。
美术馆的未来规划聚焦三大方向:
1. **国际对话**:举办全球巡展,推动夏布技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 **产学研融合**:与高校共建“夏布美术研究院”,开发文创IP与数字藏品;
3. **教育普及**:开设“夏布画进校园”课程,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
内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云表示,美术馆将成为“大千文化之乡”品牌走向世界的新地标。
幕后力量:甜城文化的集体叙事
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团队提供专业服务,省市媒体通过直播与专题报道扩大影响力,展现“甜城力量”的文化凝聚力。一位志愿者感慨:“参与这场盛宴,是青春最珍贵的注脚。”
从民间技艺到城市名片,内江以夏布为纽带,书写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篇章。中国夏布美术馆的启幕,不仅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致敬,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活起来”,让甜城的内江故事照亮世界舞台。(企业家日报网 王建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