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畔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其中,激光加工设备行业作为高端技术制造业,适配制造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其发展备受瞩目。
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激光行业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快,且替代质量显著提升。高功率激光装备、光源(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光学器件和控制系统(芯片、控制软件和配件)、晶体材料等,国产占有率都在稳步提升,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长为支柱产业。
创鑫激光董事长兼总经理蒋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受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激光市场。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庆茂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给予了激光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体量大、适用场景多,激光在应用领域的创新正领跑世界。未来,激光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是“极端智造”,即加工尺度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但二者一定是以高质量、高效率、高精度为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兆华认为,激光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和装备、智能制造相结合,中国的激光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目前我国激光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周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首先,尽管核心的激光零部件逐步国产化,但距离完全替代还需一段时间,部分高端技术仍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其次,众多企业的硬件解决方案具备较高的同质性,以低利润拼杀市场,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创新能力。由于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竞争加剧,使激光行业在整体销量上升的同时利润下降。此外,企业自身发展高端研发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高端研发所需的人力、物力上的高额成本,因而停留在常规产品的“内卷”中;另一方面,由于投入与产出短时间内不成正比,技术攻关、产品验证需要更长时间,企业无法快速获得收益。
蒋峰表示,一方面,传统激光加工方式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市场需求,但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市场饱和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兴激光加工方式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突破技术难题和降低成本的难关。因此,激光加工设备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布局和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要突破激光产业发展的瓶颈,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还需要在产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育集聚、产业链水平、融资担保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蒋峰说。
在产业培育方面,重点扶持符合国家激光产业政策的激光企业;对新引进的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激光产业项目给予补贴。在公共平台建设方面,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分别给予奖励。在人才培育集聚方面,对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根据科研和团队建设需要,给予经费支持;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给予项目奖励。在提升产业链水平方面,对项目建设改造过程中生产、检测、研发设备和配套软硬件系统的购置费用及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购置费用给予支持。在融资担保方面,可出台相关惠企金融业务,针对激光企业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贷款难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