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川浙产业合作再“升温”!“牵线搭桥”交出“优秀答卷”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记者 苏会会)近日,万企兴万村·知名浙商四川行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投资推介会在成都举办。180余名浙商涌入“天府之国”,在巴蜀大地上探寻新机遇,撬动138亿资本市场,掀起又一波投资热潮。
这段“山海与共”的燃情岁月,浙江与四川已携手共度了27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两省“亲上加亲”,开启了重点产业、乡村振兴、交通物流、共建园区、营商环境等全方位合作。川浙“双向奔赴”中,既有顶层设计上的合力精准施策,又有“穿针引线”产业成链,“牵线搭桥”精准转化的落地举措,打造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川浙东西部协作升级版与合作新典范。
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川浙围绕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乡村振兴等领域相继举办系列投资推介活动。
看顶层设计 锚定“5+11+N”新方向
多年以来,川浙东西部协作充分发挥浙江的产业、市场、技术、资本等优势,结合四川特色优势,在川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协作提档升级,形成了东西部产业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当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迈入新台阶,“把准主攻方向、凝聚发展合力”成为推动川浙协作走深走实的关键。
2022年,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协同浙江省驻川工作组深入调研两省重点产业,以此制定了《深化四川—浙江产业合作工作方案》,将川浙产业合作进一步细分成“5+11+N”重点领域,助力两地产业招商构建新格局。
锚定产业着力新方向,两地通过“东西协作、优势互补,要素流通、双向赋能,市场导向、互利共赢”,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让双方产业优势发挥“1+1>2”的效果。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纺织服装、化工及新材料、跨境电商等“5”大重点产业,通讯产品、视频安防设备、汽车电子等“11”个细分领域,以及“N”个目标企业和重点商协会等方面充分释放协作效益。
谋定而后动,动则风驰电掣。
围绕“5+11”重点产业,两地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和薄弱缺失环节,分析浙商近年在川投资发展趋势,梳理最有可能转移至川的浙江重点企业名单,精准确定产业合作方向与路径,编制推出“两图一目录”,为建链、补链、强链提供系统行动指南,促进产业精准集群承接。四川各市州也深研细酌浙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移方向和趋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如火如荼地有序承接浙江产业转移。
蓝图为引,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则事半功倍。
为川浙产业协作保驾护航,四川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对标创新行动,提高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大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并将“12345”查处回应机制、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天府通办”掌上服务平台等优秀经验在立法中加以规制,吸收最新改革成果,充分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与愿望。
山呼海应,合则能成。为响应四川的“政策大礼包”,浙江省有关市县配套出台相应举措,形成两地政策叠加效应,逐渐形成了“浙江资本+四川资源”“浙江产业链+四川要素”“浙江研发+四川制造”“浙江企业+四川市场”等合作模式,推动两地资本、要素、生产、市场的全方位高效对接,实现双方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看产业共建 激活“飞地经济”合作模式
共建产业园是推进两省产业合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两省聚焦园区共建,围绕“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目标,通过共同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联合招商、共同管理等多种方式,共建了9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示范性强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落地投资超1000家,规模超500亿元。
以宜宾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为例,四川屏山县抢抓浙江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向西部转移输出机遇,累计引进40多家纺织企业入园,总投资300亿左右,构筑起了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纺织产业体系。
在纺织产业园的运营中,四川也将浙江“标准地”制度融入项目招引,设置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投资标准、产出标准、排放标准、节能标准指标,严把项目准入关,明确“亩均税收15万元”“技术设备领先”两条底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流向高质量项目。该产业园经验模式入选了《全国东西部协作培训班典型案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无独有偶,四川青川县将浙江安吉县三十余年白茶发展经验融入茶产业发展规划,两地共建“白叶一号”茶产业园区,累计种植白茶7000余亩,带动近2000人增收致富。
成功案例的背后有机遇、有市场,也有一双引导大方向的“推手”。以“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市场运作”为原则,共建产业园也需构建因地制宜的投融资管理机制。
如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实行“国有公司+民营企业”建设运营新模式,由浙江南浔区国有公司分别对接南浔龙头民营企业,采取民企定制、平台建厂、先租后转等模式共建产业园。由国企建厂房、购买设备租赁给民企运营,在未来5至10年内民企再逐步收购厂房设备,打造“拎包入住式”产业园。
如今,产业合作和共建产业园已成为川浙合作的金名片,相关经验模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两省已连续五年在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中交出“优等生”答卷,排名位居前列。
看招商引资 唱响携手共赢“重头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川绘好蓝图,栽好梧桐,川浙协同唱响招商引资“重头戏”,引导和促成了一大批企业入川投资兴业。
最早进军四川“淘金”的浙企有巨石、富通、吉利、娃哈哈、农夫山泉等“老牌”实力企业,后有阿里巴巴、大华、新华三、海康威视等新一代知名企业入川投资。
浙江传化物流园区、沃尔沃(成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及全球销售中心、吉利(宜宾)英伦品牌高端轻型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全球总部、正达凯年产120万吨乙二醇等一批超100亿元的投资项目落地,对四川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四川通过省级重大平台签约浙江企业投资项目超500个、协议金额近5000亿元,累计到位资金近3700亿元。“十四五”以来,通过省级平台活动新签约浙江企业投资项目超300个、协议金额超1800亿元。
招商引资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讲究一个“滴水穿石”的劲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奔头。这张“实战成绩单”与川浙不断制造合作机会密切相关。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与浙江省驻川工作组双方建立了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招商机制,两地省、市、县三级频繁互动,紧密携手开展联合招商,精心策划举办了“1+1+2+N”川浙产业合作机制性投资促进活动,打造出集论坛研讨、投资推介、洽谈签约于一体的常态化交流平台,搭建浙商走进四川、投资四川的桥梁纽带。
去年11月,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优势产业率先“出击”。川浙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精准对接会、川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精准对接会相继在杭州、台州举办,聚焦产业未来趋势,组织两省重点企业交流先进经验,拓展产业发展边界。川浙合作新机遇的火花频频闪现,以“链”式协作为四川制造业强基赋能。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组长王峻表示,产业合作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把互惠互利作为协作核心,尊重企业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均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摆脱“拉郎配”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进项目合作方“自由恋爱”“情投意合”。
前有“走出去”,后有“请进来”。两地也通过各类重大开放平台邀请知名浙商和商协会代表“相聚四川”。
5月25日,万企兴万村·知名浙商四川行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投资推介会在成都举办。期间,共有34个项目签约,投资金额高达138亿元,共推介项目325个,投资额1464亿元,涉及特色农业、食品饮料、中药材、纺织业、服帽业、服务业、能源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以此为契机,180余名浙商赴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广元市的剑阁县、旺苍县,乐山市的马边县,达州市的万源市,巴中市的通江县、平昌县开展项目实地考察。其中,浙江企业巴中行投资恳谈会达成6大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21.66亿元,为两地深化产业协作再添强劲动力。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把重点帮扶县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和浙江省驻川工作组,巩固签约成果,加强后续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投产,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产业造血功能。同时,将围绕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策划专场精准对接活动,以更开放的营商环境、更直达的优惠政策、更周到的贴心服务,为广大浙商来川发展提供支持。
在川浙两省的高位推动下,从顶层设计的发展共识,到产业共建的“一拍即合”,再到产业对接的“心有灵犀”,30万在川浙商的投资版图遍及四川21个市州,涌现出无数个川浙合作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随着东西部协作迈入转型深化的新阶段,两省将聚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升级版,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川浙新篇章。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特别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