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银凤 史米可 王思勤 见习记者 张文宇
观众参观“石窟长廊”。
去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人肯定会深深震撼于它们的精美绝伦,如今,宁波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它们的魅力了!
这些精美的石窟艺术通过3D打印复制,穿越时空而来,“搬”到宁波,自7月1日起在宁波美术馆“石窟长廊”集中展出。
“石窟长廊”进驻宁波美术馆
作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中的一大看点,展览第三部分“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的第一板块“取像传真”(石窟长廊),呈现的是浙江大学20年来中国石窟寺数字化保护的成果集结。
那么,这些文物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活起来的?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文物又是怎么“搬”到宁波的?观众该如何欣赏这些石窟艺术?为了揭开这些谜底,记者采访了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石窟寺研究专家李志荣。
李志荣表示,此次进驻宁波美术馆的“石窟长廊”,选取的不仅仅是石窟,还包括古代建筑,一共有20件展品。
这些展品源自何处?李志荣介绍,通过全球领先的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和四川安岳石窟、杭州西湖石窟代表性龛像及流散海外回归龛像,连同山西佛光寺彩塑、壁画进行等比例复制。
“将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汇聚到宁波,并与历代绘画共同展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李志荣自豪地说。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石窟艺术和中国绘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李志荣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汇聚的12000多件(套)的画作中,有1/4的画作跟佛教题材有关。
李志荣认为:“这是数字时代的恩赐。如果没有数字化,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把全国各地的宝藏、陈列在大地上的石窟呈现在一个展览馆里面。”
比如,由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联合攻关的积木式拼接、可移动的等比例复制完成的云冈石窟第12窟,这次也“搬”到展览现场,这是全球首例积木式的大型石窟复制,也是利用3D打印的技术把不可移动文物变为可移动的文物的世界经典案例。
此次特展,将深藏博物馆中的文物和陈列在各地的文化遗产,运用数字化技术集中展览。“中国石窟的‘国家队’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了最顶尖的中国石窟艺术的展示。”李志荣说。
李志荣认为,宁波以港通天下闻名,是中国文化传播路线上非常重要的站点,这次石窟艺术能够在一个画展里出现,本身就是在向世界展现中国当代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全,以及向公众传播所能达到的程度。同时,通过中外文明交融和多民族文化汇聚的石窟艺术,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兼浙商投资研究会会长周德文,特别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