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数普通网民构成数以亿计的“聚光灯”,基层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将被无限放大,有时甚至发酵成为舆情。当前,很多基层干部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畏首畏尾、如履薄冰,患上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影响基层治理的工作落实和损坏政府公信力。
一是基层干部有“舆情洁癖”。怕舆情、怕关注,背后是怕问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基层之所以产生“舆情焦虑”,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基层干部有“舆情洁癖”,就是对舆情零容忍,一旦出现负面声音,不管多大声量,都希望能够全部“抹平”。这种“洁癖”既不符合我国信息公开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与当前网上舆情的客观生态相违背。
二是小马拉不动大车。基层治理能力整体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舆情,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技术手段不足,应对能力不够,处置效果不佳,需要学习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完全超出了基层的应对能力范围,需要上级部门帮助协调处理。
三是奉行“沉默是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就可能出现谣言满天飞的局面。但一些基层干部缺乏担当意识,“打死也不说”,寄希望于时间过去,热度会被冲淡。却不知,舆论场上正确的声音不去占领,错误的声音就会持续蔓延。三是决策受“热搜”影响。“热搜”并不总是能代表真实民意,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决策受“热搜”影响的情况并不鲜见。有些政策措施本来无可厚非,但只要上了“热搜”,被网友们一质疑,一些基层部门马上就改弦更张来平息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建议:政府官员表态要真诚,有诚意,遇到事情第一时间通报真相、诚恳道歉、严肃追责;基层干部、驻村队员要俯下身子与群众心对心,面对面交流与沟通,拉近情感共鸣;基层干部要敢担当,善作为,将革命精神始终当心中,以实际行动修复信任裂痕;上级部门要运用容错机制,正向鼓励,问责适度,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贵州省三穗县良上镇人民政府,袁圣民)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