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持续推进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不断清理山寨社会组织。有些机构即便被“曝光”,仍能改头换面,重操旧业。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一些山寨社会组织的持续清理,一些“忽悠人”的赛事、奖项明显减少。但一些赛事依然照办不误,并继续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足见不能低估一些山寨赛事的“生命力”。(10月15日《中国教育报》)
为有效遏制违规“山寨赛事”,教育部此前就公布了赛事“白名单”,即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有44项,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等三大类。这意味着其他类别的竞赛均属于违规“山寨赛事”。
但事实上,违规“山寨赛事”犹如“打不死的小强”,仍有一定的市场和生存土壤,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一些违规赛事组织机构打着“考试获奖,助力升学”的旗号,在学生和家长中故意贩卖教育焦虑,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参加山寨赛事。其二,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名校效应,也暗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违规“山寨赛事”,以竞赛成绩为学校“贴金”。可以说,违规“山寨赛事”的泛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为此,教育部明确了“任何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这一禁令无疑给了违规“山寨赛事”一记重拳。但笔者以为,打击“山寨赛事”仅靠一纸禁令还远远不够,还需多方“站出来”。
首先,教育部门要“站出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通知和文件精神,既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又要对违规“山寨赛事”进行严处罚、严打击。一旦查获违规“山寨赛事”,就应采取叫停、取缔、开罚单、列入“黑名单”等多种处罚机制,让违规赛事组织机构既付出“诚信代价”,又付出“经济代价”,从而斩断违规“山寨赛事”的利益链。
其次,学校要“站出来”。各地各级中小学校应扮演好“教育者”“拦截者”的角色。一方面,学校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把“山寨赛事”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又要想方设法阻拦学生参加“山寨赛事”。另一方面,学校应摒弃过度追求“名校效应”的观念,不与“山寨赛事”组织机构同流合污,要坚决把违规竞赛组织机构阻挡在校门外。
其三,家长和学生要“站出来”。违规“山寨赛事”之所以有市场,这与家长的推波助澜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要求家长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不被“教育焦虑”所裹挟,不盲从、不跟班,从而共同抵制违规“山寨赛事”。此外,学生也应学会对“山寨赛事”说“不”,可积极大胆地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只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能一起“站出来”,共同向违规“山寨赛事”开刀,就一定能让违规“山寨赛事”组织机构既无立足之地,又无生存土壤,帮助广大学生从违规“山寨赛事”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如此,既能营造好育人环境,又能守护好教育生态。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通讯员:廖卫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