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均有大的投入,特别是在教育政策方面多次进行大的调整,全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教育综合素养得到普遍提高,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就业岗位,生活环境,人口流动等方面差距越显明显,尽管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也加大了对农村的倾斜力度,但成效不显著。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但农村户籍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和常年住在城镇比例相当大,这部分人主要是青壮年,导致中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在教育方面的表象就是因为远离城镇,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呈现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就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改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师资的投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几种现状
(一)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目前,我国教师资源面临的现状是:城市教师资源饱和且大多为优秀教师,而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且合格教师缺乏。在高校扩招和免费师范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但是很多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执教,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多数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流失现象严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许多教师每天至少要上四节课,甚至达到六节,同时还存在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的情况。在本身教师就不足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严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给本来就不充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其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
相反,因为地理位置较好,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教师数量超编问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进取、岗位不均衡的弊端突出,部分学校的教职工仍属于端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吃着“大锅饭”的现状。在这样的现状下,学校的教育只能依靠年轻教师或者有教育能力的教师,对于年长教师或者教育能力低下的教师只能转岗做后勤工作,这造成了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些年轻教师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都想留在城市发展,很少有年轻毕业生愿意去农村任教,这使得不少学校还是依靠以前的老教师维持教育现状。一些年轻教师来到农村也只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加之农村地区待遇不高,生活环境艰苦,这些教师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离开,这便造成了农村地区年轻教师资源的缺乏,形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明显不够,其他的都是初级及以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更无法提高,因而壮大农村中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三)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城乡各项条件差距较大,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市,导致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要不年龄偏大,如民办转公办,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很多教师都是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的,要不刚刚踏入教师岗位,虽然有一腔热情,但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强,导致整个队伍存在创新不够、知识素养不高等问题。还有一些偏远乡镇,学校只有语数教师,几乎没有音体美等副科专任教师,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出现了“教非所学”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存在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较多的消极情绪等问题。因为农村教师经济地位不高,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也导致了农村一些教师工作倦怠。
(四)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教学负担重而待遇偏低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和教师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广大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已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还是无法得到保证。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条件差、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合格教师缺乏、待遇较低,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同时教师在待遇较低的情况下还要承担较重的工作负担。
(五)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农村学校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学校,纷纷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解决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几点看法: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建设,重组、整合基层教育资源,提高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学校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偏远学校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重点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三是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
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
五是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
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学校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乡镇)学校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初级中学校 鲍自良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