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很有必须普及中国传统武术,最好是能形成硬性规定。如果现在的中小学生一直如此文弱,那么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将会被打折扣。就拿国学大师季羡林来说吧,他始终倡导文人也应尚武,季羡林少时勤奋学习“铁砂掌”,而且也会和顽童打架,晚年还自学了李氏健身助眠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后来巨大的学术成就和正直为人,反而促成其强健体魄和充沛精力。
“武”是从原始的生存技巧演化而来,要生存,就要与兽搏与人斗,历经千万年的沉淀,产生了自觉运用有效的击刺、攻防的动作的观念。予“武”于简易的“术”。《晏子春秋》曰:“凡气血者,皆有争心。”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促进了武术(技击性)的演进。在战场,“武术”可谓生死攸关的大事。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的智慧体现的多是“制人保己”。
传统武术育人功能不可忽略,尚武绝对不意味着轻文,但不尚武,文根本没有物质基础。中国的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我们要把体和育分开来解读,传统武术有健身强体的功能,这自不必说,但它更重要的是有育人的功能,传统武术既能强体,又能育人。育人通过一整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文化支撑,我们知道传统武术有独特的礼仪,有独特的境界观——武者止戈为武,武的最高境界是平和、是不争,这些都是它有一整套育人的东西。而现在在体育的范畴,出现过多倾斜于它的“体”,忘了它的“育”。所以说,中华传统武术要放在体育的范畴去认识,继承传承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曾几时,一些人对中国的传统文武概念存在误解,一提到文人,就联想到文弱书生,一提到武者,就联想到莽撞粗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史料记载,儒家出来不文弱,会武之人不粗鲁:孔子的父亲是武士,曾经一个人托起城门,掩护别人出逃;孔子本人也是有武功的,不然他怎么敢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怎么当别人围困时处变不惊呢?孔子的弟子也都是有武功的,他最得意的弟子中就有在前线跟敌人拼杀而阵亡的。孔子留下来的图像也是佩剑的。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大半是有武的含义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国人大都发扬尚武精神,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等等的尚武都不必说。所以,中国历史上只要是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强盛朝代,一定是尚武的,不尚武的朝代都是非常孱弱的,比如南宋、明朝中晚期。汉民族尚武精神的被磨灭是在清朝时期,就连“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也是在清朝时期流行的。可见,历史上的正人君子都是文武双全:上得了马、写得了字、拉得起弓、画得了画、舞得了刀、奏得起琴。
现在的家长都愿意花力气送孩子去学外语、学钢琴、学演讲,学音乐、学舞蹈、学绘画,而很少有送孩子去学太极拳、健身助眠术的。甚至有的家长视孩子语数外高分为至宝,忽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孩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失去健康体魄这一宝贵财富。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梁启超认为,国人必须发扬“尚武”精神,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才是坦白光明的社会。步入新时代的国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发扬尚武精神,筑牢强身健体根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习武强身,修心养性,逐渐铸就“强健的体魄,健全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坚贞的心志”。体悟“顺先天自然之能力,使全体得到充分之发展,谋一生永久之健康,运用技能适应环境”的崭新境界。
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人格,文人光明磊落,武士仁民爱物,人人讲道义、负责任、肯担当,整个国家才会踏上康庄大道,欣欣向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作者:李爱国、李仕达(王雁古架太极拳非遗传承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