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强调要“着力减轻基层负担”。这已是中央连续六年就基层减负问题进行专门部署。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成为压在基层干部肩上的新负担,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让那些穿行在田间地头、忙碌于街头巷尾的基层干部真正轻装前行?
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各种督查检查、考核评比、表格填报如同无形的枷锁,消耗着他们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宝贵精力。一位乡镇干部坦言:“现在手机里有几十个工作群,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通知、报表,真正下村入户的时间反而少了。”这种“指尖上”的负担看似轻巧,实则是新时代形式主义的变种,它蚕食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消解着干部干事的热情。当干部们被束缚在文山会海和数字报表中,他们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自然就少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就难以畅通。
为基层减负,首要是破除形式主义的迷思。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痕迹不等于工作实绩,微信步数替代不了实地走访,照片存档不能等同于问题解决。某地推行“无会日”“无报表周”制度,强制为干部留出走村入户的时间;有的地方建立"白名单”制度,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进行清理整合,这些尝试都值得借鉴。减负不是减责,松绑不是松懈,而是要砍掉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摘除那些无实质意义的“工作盆景”,让干部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当前一些地方对基层的考核指标过于繁杂,有的甚至脱离实际,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造盆景”“凑数据”。要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减少过程性考核,强化结果导向。就像焦裕禄当年在兰考,没有留下多少工作报表,却用脚步丈量了全县的沙丘;谷文昌在东山,没有填过多少考核表格,却用木麻黄改变了海岛面貌。真正的政绩在群众心中,而不是在考核表上。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为他们减负,就是为治理效能加油;让他们轻装,就是让群众路线走实。当我们卸下压在他们肩上的不必要负担,才能期待他们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的大地上真正迈开步子、甩开膀子,书写新时代的“基层答卷”。让基层干部轻装前行,不仅关乎千万基层工作者的职业尊严,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基稳固。(贵州省镇远县金堡镇人民政府 刘长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