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页毕业论文落下句号,当学生证被小心收进抽屉,一群年轻的身影转身走出校园,踏上了基层的土地。他们胸前别上的不再是校徽,而是一枚沉甸甸的“为民章”——这枚徽章不大,却承载着从“学生娃”到“人民公仆”的身份蜕变,更镌刻着一代青年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
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实践”,蜕变始于脚下的泥土。曾在课堂上熟读政策理论的青年,如今要面对的是农户大棚里的病虫害、社区楼道里的漏水纠纷、田间地头的灌溉难题。在尚寨土家族乡,刚入职的大学生干部小王就经历过这样的“下马威”:第一次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时,他张口闭口“政策条文”,却被村民一句“你说的道理俺懂,但日子得过实在的”点醒。后来他跟着老支书蹲在田埂上听诉求,在院坝里和乡亲们算细账,终于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这便是身份转变的第一课:褪去“书生气”,多接“地气”,把课本里的“人民”二字,变成眼前一张张具体的面孔、一个个真实的需求。
从“个人成长”到“众人冷暖”,蜕变显于肩上的责任。学生时代的目标是考高分、拿奖状,而成为干部后,“成绩单”变成了群众的笑脸、村庄的变化、产业的起色。在防汛抗旱一线,年轻干部们背着铁锹巡查河堤,手机里存着全村孤寡老人的紧急联系人;在乡村振兴战场,他们捧着笔记本记录村民对特色产业的想法,跑遍周边县市为合作社找销路。就像乡裡的青年扶贫专员小李说的:“以前总想着‘我要成为优秀的人’,现在满脑子是‘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枚“为民章”,其实是一枚“责任章”,提醒着他们:个人的成长早已与一方百姓的幸福紧紧相连。
从“理想主义”到“务实担当”,蜕变终于不变的初心。有人说,基层工作磨平了青年的棱角,但其实,那些被磨掉的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留下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初心。在尚寨,年轻人们没有因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琐碎而懈怠,反而创新出“院坝议事会”“田间微党课”等接地气的工作法;他们没有因为方言不通、习俗不同而退缩,反而学起了土家族的山歌,把政策宣讲变成了“唱着听”的故事。就像那枚“为民章”的背面,刻着的不是“镀金履历”,而是“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定向”中不偏航,在解决急难愁盼的“本领”中强筋骨,在面对复杂矛盾的“韧性”中守初心。
如今,时常能看到这些年轻身影:他们晒黑了皮肤,磨破了鞋底,却把“为民章”擦得锃亮。从学生证到“为民章”,变的是身份标签,不变的是青春向党、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美的蜕变:让个人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在基层的沃土上,书写属于他们这代人的成长答卷。(尚寨土家族乡人民政府 何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