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在双流的“老鹰茶铺”,烟雾缭绕,茶香混合着人们的谈笑声弥漫在空气中,与高新文等几个老友围坐,面前的老鹰茶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可众人的话题却十分沉重——府南河的污染。
“以前府南河多干净啊,小时候还能在里头游泳捉鱼。”高新文轻轻抿了口茶,目光透过茶铺的窗户,似乎望向了遥远的过去。
李勇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那时候城市人口少,生活污水直接排进去,河水靠着自然流动和土质净化,还能勉强维持。可现在不一样了,成都常住人口都超千万了 ,污水量剧增,府南河根本承受不住。”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府南河这些年的变迁,从曾经的清澈到如今的浑浊,每一个变化都刺痛着他们的心。李勇听着大家的话,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府南河如今的模样,心中暗下决心,要再走一趟沿河的各大居民区,深入了解情况。
中午,阳光洒在大地上,有些炽热。李勇简单吃过饭后,便起身往双流人流量集中的“好吃街”走去。“好吃街”是当地人对这条餐饮街最贴切的称呼,平日里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不过此时已过饭点,少了中午的繁华。
解妈蹄花、友哥烧烤、吴三哥小炒……李勇从街头走到街尾,数着这些店铺,足足三百多家。他想象着夜晚灯火通明,食客满座的场景,心中却隐隐担忧,这么多餐饮店,污水排放又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
“勇哥!出来玩啊!”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李勇回头,只见邻居晏友根站在“吴三哥小炒”大门口,手里还拿着牙签剔着牙。
“是啊,出来走走。”李勇笑着回应。
晏友根咧嘴一笑:“今天朋友来,多喝了点,刚送走他们。勇哥,走,咱们到对面‘文颖茶坊’去坐坐,聊聊天?”他眼神里满是真诚。
李勇本就有饭后散步半小时助消化的习惯,便爽快答应:“行啊,正好我也想找个人聊聊。”
两人走进“文颖茶坊”,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茶坊里人不多,老板很快端上两杯热气腾腾的茶,五元一杯,价格实惠。
晏友根喝了口茶,好奇地问:“勇哥,最近在忙啥呢?看你每天都风风火火的。”
“忙走府南河,看看是怎么被污染的。”李勇放下茶杯,认真地说。
晏友根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老大:“勇哥!这可是个大事情、大工程啊!”
李勇苦笑一声:“是啊,不弄不行了。你知道吗?现在府南河的污染太严重了,沿河餐饮的污水排放是个大问题。”
晏友根皱起眉头,思索片刻:“确实,这好吃街这么多馆子,污水都往哪儿排呢?不会都进了府南河吧?”
李勇点点头:“很有可能。我估算了一下,如果要彻底整治府南河,在咱们现在这物价水平下,估计得五千万左右。”
晏友根咋舌:“这么多钱!不过府南河整治好了,对大家都好。就是这钱从哪儿来呢?”
李勇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政府肯定得出大头,也得发动社会力量捐款。再出台些政策,让污染企业出份力。不然,府南河就没救了。”
晏友根喝了口茶,放下杯子:“那些餐饮老板,为了省钱,不一定愿意配合整治呢。”
李勇眼神坚定:“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标准。对那些不配合的,该罚款罚款,该停业停业。不能因为他们,坏了整治大计。”
晏友根看着李勇,问道:“勇哥,你接下来打算咋干?光了解情况可不够。”
李勇沉思片刻:“我打算一家一家走访沿河的餐饮店,了解他们的排污情况,收集证据。然后联合一些环保志愿者,向政府反映,推动整治工作。”
晏友根拍了拍李勇的肩膀:“勇哥,你这是干大事啊!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我别的本事没有,在这附近熟人多,说不定能帮上忙。”
李勇感激地笑了笑:“那就先谢谢你了,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你。”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李勇看了看时间,起身说:“不早了,我得回去整理下资料,明天就开始走访沿河餐饮店。”
晏友根也站起来:“行,勇哥,有啥进展记得跟我说说。盼着府南河能早点变回原来的样子。”
从茶坊出来,李勇的脚步轻快了些,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二天,李勇起了个大早,带着纸笔和相机,来到府南河沿岸的一家小饭馆。饭馆老板正在门口忙碌,看到李勇走来,热情地招呼:“吃饭不?进来坐!”
李勇笑着摆摆手:“老板,我不是来吃饭的。我想了解下你们饭馆的污水是怎么处理的?”
老板愣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污水?就直接排下水道了呗,大家不都这样吗?”
李勇耐心解释:“老板,现在府南河污染严重,这样直接排放污水会加重污染的。政府马上要整治,以后可能需要安装污水处理设备。”
老板皱起眉头:“安装设备?那得花不少钱吧?我们小本生意,可负担不起。”
李勇拿出一些府南河污染前后对比的照片:“老板,你看看,府南河以前多干净,现在都成啥样了。整治好了,环境好了,来吃饭的人也会更多,长远看是好事。”
老板接过照片,看了看,叹了口气:“道理我都懂,可这钱从哪儿来啊?”
李勇说:“政府可能会有补贴,而且大家一起整治,成本也能降下来。您先考虑考虑,要是有问题,随时可以找我。”说着,李勇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离开这家饭馆,李勇又走进了旁边的一家火锅店。还没等他开口,火锅店老板就警惕地问:“你是干啥的?”
李勇连忙表明来意,老板一听是关于污水排放的,脸色变得不太好看:“我们排放污水咋了?又不是我们一家,府南河又不是我们一家弄臭的。”
李勇不慌不忙:“老板,我知道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但整治府南河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您也不想以后店门口的河又臭又脏吧?”
老板哼了一声:“那整治归整治,别让我们出太多钱就行。”
李勇笑着说:“政府会统筹安排的,肯定会考虑大家的实际情况。只要大家配合,府南河肯定能好起来。”
就这样,李勇一家一家走访,一天下来,收获不少。大部分老板都表示知道府南河污染的问题,但对于整治需要投入资金和精力,都有些抵触。李勇把这些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准备整理后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
晚上,李勇回到家,刚坐下,电话就响了。是晏友根打来的:“勇哥,今天走访得咋样?”
李勇叹了口气:“不太乐观,很多老板都不太愿意配合整治,担心成本增加。”
晏友根说:“这也正常,做生意的都想省钱。要不这样,我找几个熟悉的老板,大家坐下来聊聊,说不定能做通工作。”
李勇一听,顿时来了精神:“那太好了!友根,真多亏有你帮忙。”
“客气啥,都是为了府南河。明天晚上,我约他们在‘吴三哥小炒’,你也过来。”晏友根爽快地说。
第二天晚上,李勇来到“吴三哥小炒”,晏友根已经和几个老板在等着了。看到李勇进来,晏友根连忙招呼:“勇哥,快来坐。这几位都是附近的老板,我跟他们说了府南河整治的事,大家都挺关心的。”
李勇坐下后,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府南河的污染现状和整治计划,以及对大家生意的长远好处。老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勇哥,整治我们支持,可这费用能不能少点?我们小生意,利润薄。”一位面馆老板忧心忡忡地说。
李勇点点头:“这个我理解,政府肯定会考虑大家的实际情况。而且整治好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的生意肯定更红火。”
“那整治期间,会不会影响我们做生意啊?”另一位烧烤店老板问道。
晏友根接过话茬:“肯定会有些影响,但时间不会太长。大家克服一下,以后就能长期受益了。”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老板们的态度有了转变,虽然还是有些担忧,但都表示愿意配合整治工作。李勇心中松了口气,看来事情有了转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勇和晏友根联合一些环保志愿者,继续走访沿河的餐饮店,同时也向市民宣传府南河整治的重要性,收集签名支持整治工作。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起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